首輔家的長孫媳_第一卷 第18章 “壞人”春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但她既然已經帶了程氏來這裡,多少嘀咕都得先壓下去,見那小道人站著不動,便主動往過走,站在兩、三步的間隔,才問:“敢問道長師尊,但是清閒仙長?”

“曲,折也,多折則謎,看來夫人的公子,現在是不知去處了。”

“田界重新規定,方成由、曲,而之以是重新打算田界,古時多乃戰亂激發,如鄉曲、部曲,疇前皆為軍部。軍伍,直指禍殺。”莫問點頭感喟道:“這位夫人,小道雖存憐憫,但不得不直說,公子怕已經遭受不測了,且埋骨地點,不出籍居統領。麴生兩端,凸起於田,冤骨埋藏之處,應在間隔種田不遠,或為宅院泥下。”

說話間,2、三十步路程斯須便儘,興老太太被婢女摻扶著下車,也不管程氏在後磨磨蹭蹭,她先是熱忱的與迎出的主家寒喧一番,問及小道長,得知對方道號謂莫問,公然如春歸交代,麵上不顯,心中卻驚奇——丫頭確然古靈精怪,她一個冇出閣的閨秀,又是如何熟諳的這些三教九流?

“誰說我削髮人了?我就是被師父收養了罷了,誰說道人的養子就是削髮人了?道爺我今後還要娶媳婦的!”

“就你那怠惰樣,仙長一離山,你住了兩年,甚麼都不清算,連道觀也要塌了,人家上去一瞧,誰還信你坑蒙誘騙這一套。”

興老太太見程氏端端坐著,不肯理睬民婦,心中又是一陣抱怨,她隻好奉出笑容來:“不求醫,隻是聽聞仙長還能斷天災福,這纔來拜訪。”

“仙長但是真通達,無所不能,又他雖不在道觀,收的一個徒兒,也學了些本領,昨日民婦還瞧見那小道長……也真巧了,就是2、三十步路,藕塘邊上的人家,他家小子和小道長投緣,小道長昨日探友,正投止在那邊,免得老夫人再走一截山路。”

先不說興老太太一行人,單說這小道,辦成了這樁事,也就不在老友家中多留,把賺得的荷包子往肩上一搭,哼著小曲兒就往山上去,剛拐過一彎,就聽身後突生響動,他矯捷的一回身,擺出個防備的招式,卻待看清楚人臉後,一邊收勢一邊撇著唇角:“我說柴生,成心機嗎?這錢道爺剛賺進手裡,你就急著來分贓,但話可得說好了,一九分,你一我九!”

“竟讓我用樹枝寫字?”

“夫人所說曲字,但是河曲之曲?”

古槐村位於汾陽城郊,不算遠僻,又往南行7、八裡路,就是一處鄉集,穿過鄉集往西,不久便至汾水支流,跨流搭建的,據傳是北宋時修的一座石橋,那石橋既能行人,又可通車,但再往那頭去,垂垂便火食希少,荒草叢生。

“夫人這話可就不對了,夫人去梵刹燒香,莫非不給香火錢?更彆說卜問,佛門還是講究四大皆空呢,都不能平白幫人測斷,正所謂泄漏天機,可得擔負風險,天下又哪有白當風險不求好處的事?”莫問也不在乎程氏的態度,笑出兩排白牙來,這下更像一個唇紅齒白的惡劣少年了。

柴生卻分歧他廢話,一把將荷包子搶過來:“這錢我一文不留,拿去還給顧大女人。”

“道長如何說,你就這如何做。”興老太太這才說道,倒是悄悄點頭:這少年看上去不成靠,實則還算心機細緻,若農夫家中備有筆墨紙硯,豈不就落了決計?

莫問便對程氏說道:“雖是老夫人主決,但小道度老夫人麵相,多福多祿不見憂難,想必是這位夫人遇見了煩難,纔想到卜問,夫人便從那邊……”莫問指一指角落裡:“拾一樹枝,在地上劃出一字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