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統統人的料想當中,“和碩”尊號,起初禦賜的花翎,正白旗旗主,連帶貝子銜,就在一年以內,接連被除。
如果大內侍衛外放綠營任職,更是俱加一等。
當然,遭殃的不止是元吉一個。
塞爾弼乾的差事還是在元吉的帶領下,就是個大內侍衛。
敢客氣的侍衛,全被起初的慈父,現在的嚴父,順治天子,毫不客氣的給治了。
清初侍衛尤其權貴,隻從上三旗,蒙古王公後輩與勳貴中來,最多滿編就995人,取九五之意。
這輩分不就拉平了?父債子還嘛!
滿洲八旗,戰力最強的就是鑲黃,正白兩旗,正黃旗反而隻是個儀仗隊,滿蒙勳貴鍍金公用旗。
公侯伯子男及其下的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與乾隆時又多出的最低一階恩騎尉,這都是軍功民爵。
三等侍衛270人,為正五品,包含最低等的藍翎侍衛在內,外放直接就是正三品的城守尉,正四品的戍守尉,駐防八旗佐領。
比方鼇拜的姓瓜爾佳,紐鈷祿,伊爾根覺羅,章佳,佟佳,富察,馬佳,完顏,高佳,納蘭等滿洲老姓,都附屬鑲黃旗,部分與正黃有堆疊。
然後,就是一棍,一鞭,毫不客氣的就衝小元吉的身上號召。
清廷的大內侍衛親軍,勳貴多如狗,將來的督撫滿街走。
隻是皇子疇前冇有以旗丁身份退役的先例,這個連擺牙喇,蝦都不如!
降的更快的是元吉的差事,宗人府外務府的差事剛冇,領侍衛內大臣的銜頭也被擼了,以“力纔不及,有負皇恩,驕易聖母,禦前行動不檢”的名義。
大清對滿蒙與漢人,是兩個統治架構,對滿蒙是封建製,稱汗。對漢人纔是大一統,稱天子。
二等侍衛150人,正四品,可外補正三品參領,翼領,從三品協領。
六歲的旗主就夠搞了,更狠的是在元吉七歲那年,就當上了大內侍衛的總瓢把子---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
要說萬歲爺健忘了宮外的“九弟”吧,據聞宮內又經常有犒賞送下。
清帝是兼著蒙古大汗的,而藏地,青海等成嘟以西諸汗國的法統與道統,皆是蒙古!
領侍衛內大臣是上三旗每旗出兩人,一共六大臣,輪班帶領侍衛親軍扈衛皇室,宿衛內廷。
這個孩子,是他最大的夢魘多爾袞的兒子,又是他最大的依托,文皇後侄女的兒子。
滿洲十四歲即為成年,多爾袞,玄燁等宗室更是十二歲就大婚了,格格也是十二出嫁。滿洲人從戎是任務,上至天子皇子,下至旗丁,都有軍職。
索倫部,錫伯部,葉赫部,董鄂部,科爾沁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滿蒙部族。赫圖阿拉,綏分,庫爾喀琿春,哈布察,蘇完,寧古塔,盛京,遼陽,吉林烏拉,黑河,長白山等地區,滿是牢固在牢固旗以內。
統統鬆了口氣,又把夾著的尾巴放出來的正白旗人士,全在打擊範圍。
冇有那麼多為甚麼,錯了就是錯了,歸正元吉的領侍衛內大臣的銜頭又丟了,還被強迫性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或許是順治想讓元吉在人生的前八年,見證一起飛黃騰達,後八年,再體味一起跌入天國,十六歲懂事了,恰好他殺。
官與爵都不大,難能寶貴的是幼年有為。
清的皇族“宗室爵位”與“軍功民爵”是分開的,皇族宗室爵順治時才加到十二等,從最低的十二等“奉恩將軍”直至最高一等“和碩親王”,僅授予皇族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