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奪唐_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李恪看完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將奏本遞到了袁承範的手中,袁承範接過李恪遞來的奏本,看了看,對李恪道:“殿下,方刺史之言失實,絕無誇大,此事萬不成小覷。”

正如李恪所料想的那般,李恪雖非婚事官,淮水之事不在他權柄以內,但他銜掛淮南黜陟使,又為皇子,不管此事在否在他權柄以內,此事他都逃脫不得乾係。

袁承範看了看一旁堆積這的奏本,心中已經有了猜想,回道:“但是各處所官員呈稟水患之事的奏本?”

關中雖號稱沃野,然地狹人眾,京師每歲產糧已漸不能自給,不然前隋煬帝,太上皇李淵,天子李世民也不會每歲巡查洛陽,帶著一眾官員禁軍就食東都了。

“啟稟殿下,揚州刺史府水曹處置袁承範求見。”就在李恪正無眉目,為之犯愁時,門衛值守的王府衛率進門對李恪道。

“臣袁承範拜見殿下。”麵對本身的恩主,袁承範不敢有涓滴的粗心,進了書房,便俯身拜道。

袁承範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袁承範道:“處所官員做事,夙來如此,不過殿下也不必憂心。”

袁承範見李恪彷彿有些愣住了,那裡曉得他的心機,隻當他未能全然明白本身的意義,因而接著解釋道:“淮水起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淮河之長,計兩千餘裡,而就在這兩千餘裡的淮水當中,水位最漲的便是轉水最急楚州盱眙段了。”

昨日,李恪剛獲得都水監傳來的動靜,不過次日早後,淮南各州郡的急信也都日夜兼程地送到了李恪書房的桌案之上,堆積地如小山普通。

李恪不通水文,更不知該如何治水,當袁承範倒是裡手,李恪聽的袁承範求見,當即道:“快,請袁處置出去。”

誠如方安所言,楚州地處險要,淮水與運河在此交彙,如果兩河決堤眾多,到時受災的毫不止是楚州一地,乃至不止是淮南這個大唐糧倉,到時全部大唐都會為之動亂。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恰是各處所官員呈稟水患之事的奏本,這些處所官員一個個隻顧訴其難處,極儘所能,卻都不提及處理之法,看得本王都難斷主次了。”

李恪說完,倒也不急著翻開袁承範的奏本,而是指著一旁的奏本,對袁承範道:“袁處置能夠猜到這些是甚麼?”

袁承範回道:“臣覺得,治淮水水患之首要,當在楚州盱眙。”

袁承範聞言,當即拜道:“殿下憂國憂民,若能親往楚州,當為天下百姓之幸。”

方安奏本所寫的內容未幾,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很多,但李恪看著這倒奏本中的內容,雖還在夏季,但李恪的後背竟嗖地一陣涼意。

“諾。”王府衛率應了一聲,便下去領著袁承範進了書房。

不過他們把各地災情稟至李恪,倒是圖了個輕巧,可李恪便犯了難了,看著麵前堆積著兩摞半人多高的奏本已經皺起了眉頭。

“楚王殿下鈞鑒,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連日江淮暴雨,淮水、運河暴漲,均有決堤之險。兩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決堤,所禍者絕非楚州一地,恐將延及江淮,東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澤國...”

李恪伸手自袁承範手中接過奏本,又低頭看了看袁承範臉上的模樣,公然,袁承範麵色稍顯慘白,帶有倦色,眼中也透著肉眼清楚可見的血絲,明顯是昨夜一夜未眠而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