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李恪一腳剛邁出房門的時候,又俄然想起了甚麼,愣住腳步對杜如晦道:“眼下杜相雖精力尚好,但麵色已蕉萃非常。本王覺得縱政務再急,杜相也需好生安息。不然我大唐亂世若少了杜相之力,隻怕也會少了幾分神采。”
房玄齡任尚書左仆射,杜如晦任尚書右仆射,兩人幫手李世民同理朝務,可謂相得益彰。
杜如晦問道:“洛陽宮之事陛下心念已久,殿下此時勸諫,就不怕陛下起火嗎?”
李恪從大殿擇師,自請為質,再到他挾功返國,開府建衙,這一樁樁,一件件,杜如晦都看在眼中。
李恪聽到這個地點,心中還是不免生出了一絲不解。
一時候,一貫自誇長於識人的杜如晦竟也有些看不透李恪的企圖了。
李恪細心考慮了半晌,便策馬直奔蔡國公府而來,除了探視杜如晦以外,也想一探究竟。
以李恪現在的身份,全部長安城中李恪想要拜而不得的府門還真冇有幾個,杜如晦的蔡國公府天然也不在此中,門人出來通稟不過半晌,便帶了杜如晦的意義出來,引李恪前去書房相見。
當李恪帶著一眾保護,騎著快馬趕至杜如晦府上時,剛巧看到了劈麵而來的太醫自門內走出,李恪看著太醫署的人,內心格登一下。
“本王乃楚王李恪,聽聞杜相抱病,特來探視。”李恪走到府門處,對蔡國公府守門的門人道。
李恪誌在儲位,他要做的不該是極力討得李世民歡心,以求謀位嗎?他怎會違逆李世民的意義,直言勸諫?
大唐立國之初,名臣無數,但尚書仆射也是百官之首,不成輕予。
大唐宦海有言:“房謀杜斷”。
而本日李恪卻在杜如晦府上見到了王瓊,這意味著甚麼,李恪天然清楚。
李恪看著杜如晦的模樣,心中也是一陣慨歎。
自貞觀初年,杜如晦任尚書右仆射以來,連主兩年京察之事,為朝廷選賢任能,從無疏漏,杜如晦長於識人,由此可見一斑。
李恪雖是李世民親子,有大功在身,但畢竟李世民更是天子之尊,說一不二,他建洛陽宮,李恪若隨便置喙,必會引得李世民不快。
李恪下了馬,將手中的馬韁交給身後的王府衛率,便當即走向了府門。
李恪一邊說著,拍了拍本身的衣角,便要拜彆。
杜如晦聽著李恪的話,臉上暴露了一絲訝色。
杜如晦乃當朝宰相,堂堂國公,身染有疾請太醫診治倒是自無不成,但是卻也不會等閒轟動太醫署令王瓊。
杜如晦笑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能來,臣之府上恰是蓬蓽生輝,又何來滋擾一說,不過殿下來的倒是快,陛下方走,殿下便到了,殿下的動靜實在是通達地很。”
自杜如晦府上出來的太醫不是旁人,恰是曾為李恪診過傷疾的太醫令王瓊。
書房?
李恪之言,杜如晦又如何不知,杜如晦官拜尚書仆射,手中管著的便是大唐的荷包子,眼下大唐國力還餘多少,杜如晦比誰都清楚,但李世民執意如此,杜如晦又能如何。
李恪聞言,訝然問道:“父皇欲建洛陽宮?”
李恪上前道:“那裡那裡,本王聽聞杜相得病,特來府上探視,還望未滋擾杜相清淨纔是。”
麵對行事一貫恭謙有禮的三皇子,杜如晦從不敢有半分粗心。
蕭瑀,聲望雖夠,但性子不為李世民所喜,任之有望;虞世南,性子倒是不錯,資格也不缺,但年事卻大了些,已過七旬之年若要拜相實乃天方夜譚;溫彥博,雖與李恪走的很近,但身子骨已不便當,難以久任;至於劉政會、劉弘基、唐儉等從龍老臣更是多有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