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奪唐_終章 封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因而乎,全部泰山都沉浸在了一片鼓聲當中,這片鼓聲震懾六合,中轉雲霄,彷彿能將人間的意誌通報至九重天上。

關於主禮官人選,李恪本來最早要定的是帝師岑文字,但此次封禪,是以兩代帝王之名,長孫無忌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現在站在李恪身邊的便是已經淡出朝堂多年的長孫無忌。

說完,長孫無忌手中捧著玉牒,跟從在李恪的前麵,緩緩登上了登封壇的石階。

然其國雖大,好戰必亡,朕取前朝之經驗,欲漸寬武政,興武功,除龍朔年號,改元弘治,以表治世之心。”

“恩,隨朕登壇,壇高階滑,母舅謹慎些。”李恪點了點頭,對長孫無忌道。

登封壇製作不易,李恪非是第一個封禪的君王,這裡的登封壇雖有些前人舊製,但畢竟年日已遠,當時補葺重修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更何況還是千仞之高的泰山絕頂。

李恪站在登封壇下,昂首看著泰山頂上高近三丈,幾近是淩於雲端的登封壇,也不由心生感慨。

李恪朗讀已畢,但聲音卻還在山穀間迴盪,而就在這一刹時,天上彷彿收到了李恪的感化普通,本來滿盈在山頂的雲海竟然開端緩緩散開,任由陽光自東方灑在了登封壇上,在壇頂環繞著李恪構成一個奇妙的光圈,這一刻的李恪仿若神祇。

最後,當李恪再低頭望去的時候,李恪看到了有生以來最是壯觀的一幕,泰山絕頂就在他的上麵,遠處連綴的山脈,奔騰入海的河道,彷彿都被他踩在腳下普通。

“良時已到,宣玉牒!”

泰山,亦作東嶽,彆名岱宗,山高奇絕,謂為五嶽之長,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亦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

而跟著岱頂垂垂敞亮,一大隊封禪人馬,自山下拾階登山而上,呈現在了岱頂的登封壇下。

臣忝奉餘緒,恭承積慶。遂得崑山寢燎,炎海澄波。雖乃業茂宗祧,斯實降靈穹昊。今謹勝利東嶽,歸功上元。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姓,陶化八紘。”

“陛下,時候將近。”就在李恪有些發楞的時候,一旁的封禪主禮官長孫無忌俄然開口,小聲地對李恪提示道。

這時,長孫無忌手中捧著玉牒,走到了李恪的跟前,將玉牒獻上。

登封壇呈下寬上窄之狀,共建三層,壇上壇下以石階相連,因登封壇是為祭天之用,以是壇上石階之數取極數,每層共九級石階,覺得“天數”。

這一刻,統統人正都伏身在地,從岱頂之上,一起沿著山道,連綴到了山腳,就像是一條由人構成的巨龍,盤在泰山之上,而登封壇上的李恪,就是阿誰龍首。

一歲之初,方纔開春,千仞之高的泰山絕頂之上還帶著些許的寒意,在日出時分,天涯緩緩躍出一絲魚肚白,泰山之頂終究迎來了第一縷曙光。

李恪自長孫無忌的手中接過玉牒,緩緩捧起,神采莊嚴,朗聲朗讀了出來。

長久的安好後,就是一陣重鼓之聲在山腳之下響起,緊接著是山腰,越來越多的重鼓順著泰山的山道被一麵麵地敲響,一起而上,直到伸展到了登封壇上,敲響了登封壇上的最後一麵鼓。

李恪看著人群,緩緩開了口:“我大唐立國以來,三十有六載,安亂世,平北疆,定西域,武功卓世,古所未聞,此亦多賴眾卿之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