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的,所謂的胡蝶效應已經閃現,逐步強大的奧匈水兵也刺激得英國和法國不得不追加了他們的主力艦製作打算。在“伊斯萊亞至公”號下水不久,英國方麵就追加了四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造艦打算,而法國方麵也敏捷完工製作了三艘設備381毫米主炮的“紅衣主教”級戰列艦,如此快速地完成了設想,必定獲得了英國人的大力幫忙,乃至這三艘戰列艦就是以英國人的戰列艦為底本仿造的。
遵循普通的汗青,因為歐戰的發作,這四艘剛完工不久的戰列艦頓時就歇工了,但這一次不太一樣。因為四艘戰列艦主體製作已經完成了大半,並且因為在奧特朗托海海戰中獲得的勝利,使得帝國高低對於水兵還是寄予了厚望,並且因為李海頓的儘力支撐,這些戰列艦仍然持續著製作工程。
其次,在開戰後,多量的船廠諳練技工被征召參軍,現在全部德國的造船業都貧乏優良的技術工人。
限於地理位置,奧匈水兵天然冇法與大多數具有冗長海岸線的大陸國度或是島國的陸地國度比擬。在相稱長的期間裡,它隻能是一支遠洋水兵,地中海,是它獨一能夠闡揚感化的處所。
在加利西亞戰役停止期間,涅戈萬水兵大將曾兩次帶領戰列艦隊試圖突破英法艦隊對奧特朗托海峽的封閉,但都無功而返,加強了的英法地中海艦隊目前具有12艘恐懼艦,強大的氣力迫使涅戈萬大將隻與敵手停止了長久的交火後立即悻悻而返。
一支強大的水兵必然是一支均衡的水兵,海戰的成果向來都不是靠一兩種尖端技術所能決定的。
李海頓終究偶然候來體貼一下他的水兵了,李海頓所捐募製作的三艘“伊斯特裡亞至公”級戰列艦還是刺激到了帝國議會,在費迪南至公和他的鞭策下,水兵方麵本應在1914年1月才通過的四艘新戰列艦製作預算被提早到了1913年的7月。
年產二千七百萬噸鋼鐵的德意誌帝國竟然在四年內冇法完成五艘戰列艦的製作,是不是很好笑的事。現在是1914年,而不是1941年,可冇有那麼多坦克與戰艦在爭奪有限的裝甲鋼產量。
手機用戶請到m.瀏覽。
波希米亞和克羅地亞議會乃至提出由處所財務各承擔八分之一的造艦預算,這一次匈牙利人並冇有表示反對,畢竟那是一億多克朗,馬紮爾人向來反麵錢過不去。得益於之前的造艦經曆,四艘“奧天時”級戰列艦隻是比“伊斯特裡亞至公”級稍稍放大了艦體,都是設備了10門380毫米45倍口徑的主炮,能夠看作是“伊斯特裡亞至公”級的改進型,以是在1913年11月,四艘戰列艦就完成了設想,並於1913年10月連續開端完工製作。
第二帝國水兵的造艦工程終究大抵又規複了起來,固然不如戰前,但已經比之前快歇工的狀況要好的多。
我的天哪,這絕對是豬一樣的隊友,他們竟然把貴重的技術工人送到火線去當炮灰?
按照李海頓的打算,在1915年底之前,帝國水兵將會有7艘設備380毫米主炮的超等戰列艦開端退役。到當時,他就能夠與英法兩國水兵在地中海展開一場狠惡的海上爭奪戰。這還要取決於德國人的決計,看他們可否管束住大部分英國水兵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