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隥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子西絕鈃隥,西南至監,是也。其水三泉奇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於汾。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程度,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耐久而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澤,澮水入焉。
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昔趙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鼓琴而歌,想見其人,吳廣進孟姚焉,即於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四裡,南北一十餘裡,陂南接鄔。《地理誌》曰:九澤在北,幷州藪也。
夜中,忽有二孺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天子,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芒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禦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時變成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擺佈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土庸>積石,側枕汾水,俗謂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乾城,蓋語出戎方,傳呼失實也。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東,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十三州誌》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無木,根源導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聊峰接勢,劉淵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
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川會。《山海經》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於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穀,北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於晉,害懷公於此。《竹書編年》,晉出公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漢高帝十二年,覺得侯國,封恭侯酈疥於斯邑也。
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和熹鄧後之立,叔父陔覺得訓積善而至也。即此羊腸倉也。又南逕秀容城東。《魏地盤記》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護軍治,東去汾水六十裡,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陰水注之,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陰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
楊雄《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而湣推兮,勤大禹於龍門。《晉太康記》及《隧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隱因而山,即實非也。餘按介推所隱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田,號其山為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