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穀。
西過周陽邑南。
杜預曰:在西河界休縣者,是也。汾水又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毀,故《書?敘》曰:祖乙圮於耿杜預曰: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盤庚以耿在河北,逼近山川,乃自耿遷亳。後晉獻公滅耿,以封趙夙。後襄子與韓、魏分晉,韓康子居平陽,魏桓子都安邑,號為三晉,此其一也。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於斯水之上。汾水又西,逕皮縣南。《竹書編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疾西風,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漢河東太守番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
宮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裡,晉平公之所構也。時有石言於魏榆,晉侯以問師曠,曠曰:石不能言,或憑焉。臣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言也。今宮室崇侈,民力彫儘,石言,不亦宜乎?叔向覺得子野之言,君子矣。
澮水
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於涑水也。
又西南過其縣南。
其宮地背汾麵澮,西則兩川之交會也。《竹書編年》曰:晉平公五年,澮絕於梁。
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編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周陽有白兔舞於市。便是邑也。漢景帝以封田勝為侯國。涑水西逕董池陂南,即古玩澤,東西四裡,南北三裡。《春秋·文公六年》,蒐於董即斯澤也。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北穀。《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薯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澤即解縣鹽池也。
西過其縣南。
《春秋·成公六年》,晉景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韓獻子曰: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即絳陽也,蓋在絳澮之陽。
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裡,廣二裡餘,高十丈。汾水曆其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陰脽,應劭曰:脽,丘類也。汾陰男人公孫祥望氣,寶貝之精上見,祥言之於武帝,武帝於水獲寶鼎焉,遷於甘泉宮,改其年曰元鼎,即此處也。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城在南原上,《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四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是矣。當代人猶謂其城曰王城也。
其水西與田川水合,水出東溪,西北至澮交入澮。又有女家水,出於家穀。《竹書編年》曰: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穀。有範壁水出於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昔晉軍北入翼廣以築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澮交,入澮。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俗謂之白水,非也。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
又西至王澤,注於汾水。
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
魯定公問:一言能夠喪邦,有諸?孔子覺得幾近,餘睹智氏之談矣。汾水灌平陽,或亦有之。絳水浸安邑,未識所由也。
《春秋傳》曰:秋,狐突適下國,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