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春秋說題詞》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漫衍,懷陰引度也。《釋名》曰: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考異郵》曰:河者,水之氣,四瀆之精也,以是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財也。而水最為大。水有大小,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佗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於地溝流於大水及於海者,又命曰川水也。《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經流之大。《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新論》曰:四瀆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乾《齊都賦》曰:川瀆則河洋洋,發源崑崙,九流分逝。北朝滄洲,驚波沛厲,浮沫揚奔。《民風通》曰:江、河、淮、濟為四瀆。瀆,通也,以是通中國垢濁。《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稱瀆。《釋名》曰: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禁民勿複引河。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聲乃過。人見狐行方渡。餘案《民風通》雲:裡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猜疑之說,亦一定一如緣生之言也。
服從其東南流,入於渤海。
其高萬一千裡。
賊曰:汝是何人,雲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儘張口仰向。小夫人即以兩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墜千子口中。賊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今二塔猶在。後代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當年放弓仗處,先人得知,於此處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也。釋氏《西域誌》曰:恒曲中次東,有申迦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寶階國也。《法顯傳》曰:恒水東南流,逕僧迦施國南。佛自忉利天東下三道寶階,為母說法處。寶階既冇,阿育王於寶階處作塔,後作石柱,柱上作師子像,外道少信,師子為吼,怖效心誠。恒水又東逕罽繞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裡,恒水北岸,佛為諸弟子說法處。恒水又東南逕沙祗國北。出沙祗城南門道東,佛嚼楊枝刺土中,發展七尺,不增不減,今猶尚在。恒水又東南,逕迦維羅衛城北,故白淨王宮也。城東五十裡有王園,園有池水,夫人入池沐浴,出北岸二十步,東向舉手扳樹,生太子。
《山海經》曰: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於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裡,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裡,合七千四百裡。《本國圖》又雲:從大晉國正西七萬裡,得崑崙之墟,諸仙居之。數說分歧。道阻且長,經記綿褫,水陸路殊,徑複分歧,膚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誌差違也。
崑崙墟在西北,三成為崑崙丘。
《禹本紀》與此同。高誘稱:河出崑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裡,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經》,自崑崙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裡,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地誌可五千餘裡。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崑崙山入於宗周,乃裡西土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