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7章 濁漳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清漳又東南,與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縣西北轑山,南流逕轑河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於清漳也。

從陂北出,東北分為二。一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東逕弓高城南,又東北,楊津溝水出焉。左瀆北入衡漳,謂之桑社口。

《地理民風記》曰:修縣西北二十裡,有修市城,故縣也。又東會從陂。陂水南北十裡,東西六十步,子午潭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社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派,逕修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流高低相互逕通。

東過涉縣西,服從縣南。

衡水又北為袁譚渡,蓋譚自鄴往還所由,故濟得厥名。

按《地理誌》,魏郡之屬縣也。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

漢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孫耳為侯國。又東南逕貰城西,漢高帝六年,封呂博為侯國。百尺溝東南散流,逕曆鄉東,而南入泜湖,東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東逕貰城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縻淵。淵水在左納白渠枝水,俗謂之祗水。水承白渠於槁城縣之烏子堰,又東逕肥累縣之故城南,又東逕陳台南。台甚寬廣,今上陽台屯居之。又東逕新豐城北,按《地理誌》雲:钜鹿有新市縣,侯國也。王莽更之曰樂市,而無新豐之目,所未詳矣。其水又東逕昔陽城南,世謂之曰直陽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傳·昭公十五年》,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鼓人請降。穆子曰:猶有食色,不準。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故事君?穆子曰:獲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也。賈怠無卒,棄舊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義不爽,好惡不愆,城可獲也。有死義而無貳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極力儘而後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既獻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負甲息於門外,襲而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誌》曰:今其城昔陽亭是矣。

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謂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東相,蓋相昌聲韻合,故致茲誤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昌矣。

故世覺得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呼池,謂之濊口。清漳亂流,而東注於海。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

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出也。

池北對層台,基隍荒涼,示存古意也。

衡漳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溠,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廣川惠王子劉嘉為侯國。《地理民風記》雲:修縣西北八十裡有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會桑社枝津,又東北,逕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謂之柏梁口。

清、漳逕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謂之濊水。東北逕參戶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裡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枝水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澱。一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地理誌》勃海之屬縣也。《魏地盤記》曰:章武郡治。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抵穀,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