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2章 漯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東逕伶仃城南,右合延鄉水。水出縣西山,東逕延陵故城北。《地理民風記》曰,當城西北有延陵鄉,故縣也,俗謂之琦城。又東逕羅亭,又東逕馬城北。又東注修水,又東南,於大寧郡北,右注雁門水。《山海經》曰:雁門之水,出於雁門之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巒疊獻,霞舉雲高,連山模糊,東出遼塞。其水東南流,逕高柳縣故城北,舊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虜趙王嘉,覺得郡。王莽之所謂厭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為侯國。昔牽招斬韓忠於此處。城在平城東南六七十裡,於代為西北也。雁門水又東南流,屈逕一故城,背山麵澤,北俗謂之叱險城。雁門水又東南流,屈而東北,積而為潭。其陂斜長而不方,東北可二十餘裡,廣一十五裡,蒹葭叢生焉。敦水注之。

西北注連水,又北,逕當城縣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斬陳豨於當城,即此處也。應劭曰:當桓都山作城,故曰當城也。又逕故代東,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隨山,山上有神廟,謂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逕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於漯水。《地理誌》曰:祁夷水出平舒縣北,至桑乾入治,是也。漯水又東北逕石山川口,水出南山,北流逕空侯城東。《魏地盤記》曰:代城東北九十裡,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東北流,注漯水。漯水又東,逕潘縣故城北,東合協陽關水,水出協溪。《魏地盤記》曰:下洛城西南九十裡,有協陽關,關道西通代郡。其水東北流,曆笄頭山。闞駰曰:笄頭山在潘城南。便是山也。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瀆舊上承潘泉於潘城中,或雲,舜所都也。

水出塞外柔玄鎮西,長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經》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東南流逕且如縣故城南。應劭曰當城,西北四十裡有且如城,故縣也。代稱不拘,名號變改,校其城郭,相去遠矣。《地理誌》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東南逕馬城縣故城北。《地理誌》曰:東部都尉治。《十三州誌》曰:馬城在高柳東二百四十裡,俗謂是水為阿頭。阿頭出戎方,土俗變名耳。

《魏地盤記》曰:下洛城西南四十裡有潘城,城西北三裡有曆山,山上有虞舜廟。

《地理民風記》曰:燕語呼毛為無,今改宜鄉也。漯水又東,溫泉水注之。水上承溫泉於橋山下。《魏地盤記》曰:下洛城東南四十裡有橋山。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宇,被於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涼代序,是水灼焉無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東,左得於延水口。

《魏地盤記》曰:代城南四十裡有飛狐關,關水西北流,逕南舍亭西,又逕句瑣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東北流,逕代城西。盧植言:初築此城,板乾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裡大澤中,營城自護,結葦為九門,因而就覺得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