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周公所營洛邑也。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覺得天下之湊,方六百裡,因西為千裡。
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關澤,即《經》所謂散關。鄣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皆關塞也,即楊仆家僮所築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陽,東南流,與瞻水合,水東出婁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東南,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又有交觸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逕關城北,二十裡者也。其城西梗阻垣,東枕惠水。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函穀、廣城、伊闕、大穀、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官治此,函穀為之首,在八關之限,故世人總其統目,有八關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於洛水。《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於洛。謂是水也。
《地理誌》曰:洛出塚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屍水注之。
洛水又東逕計素渚,中朝時,百國貢計所頓,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水。又東,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導源少室山,西流逕穴山南,而北與少室山川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會南溪水,水發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潛流地下,其故瀆北屈出峽,謂之大穴口。
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
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是二水東入令媛渠,故瀆存焉。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馬遷自序雲:太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光武複興,宸居洛邑,逮於魏、晉,鹹兩宅焉。故《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長沙耆舊傳》雲:祝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歲時久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午,紫雲遝起,甘霖登降。報酬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到,滂湃雨下。縣則司州及河南尹治,司隸,周官也。漢武帝使領徒隸,董督京畿,後代因名司州焉。《地記》曰: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會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羽士,與浮邱同遊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於此水,亦浴神宓妃之地點也。洛水又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合水塢,而東北流,注於公路澗,但世俗音訛,號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袁術固,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裡,有一水,淵而不流,故溪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合,水出半石東山,西北流,逕劉聚,三麵對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內,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西北流,注於合水,合水又北流,注於洛水也。
洛水逕隖渠關北。塢渠水出南塢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東北入於洛。《山海經》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於洛。疑便是水也。荀渠蓋熊耳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故《地說》曰:熊耳之山,地門也。洛水出其間,是亦總名矣。其一水東北逕塢渠城西,故關城也。其水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竹書編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龍取盧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盧氏川水注之,水北出盧氏山,東南流,逕盧氏城東,而流注於洛水。又東,翼合三川,並出縣之南山,東北注洛。《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避水患,亦通謂之石城山。山在宜陽山西南,千名之山,鹹處其內,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穀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水又東,逕高門城南,即《宋書》所謂後軍外兵龐季明入盧氏,進達高門木城者也。洛水東與高門水合。水出北山,東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東北流,逕石勒城北,又東逕高門城北,東入高門水,亂流南注洛。洛水又東,鬆陽溪水注之。水出鬆陽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逕黃亭南,又東,合黃城溪水。水出鵜鶘山,山有二峰,峻極於天,高崖雲舉,亢石無階,援徒喪其捷巧,鼯族謝其輕工,及其長霄冒顛,層霞冠峰,方乃就辨好壞耳。故有大、小鵜鶘之名矣。溪水東南流,曆亭下,謂之黃亭溪水,又東南,入於洛水。洛水又東,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澗,即龐季明所入荀公穀者也。其水曆穀東北流,注於洛水。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山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