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章 河水二(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關入塞之始,自此《經》當務實致也。河水重源,又發於西塞以外,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當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熲討之,追出塞,至積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擺佈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逕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裡,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東北曆敦煌、酒泉、張掖南。應劭《地理民風記》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威羌狄。《說文》曰:郡製:天子處所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矣。從邑,君聲。《釋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黃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擅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各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

《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逕流焉耆之野,屈而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擺佈焉耆之國,城居四水當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裡,南會兩水,同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耆之東,導於危須國西。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百裡。又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數。

河水又東與於闐河合。南源導於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於闐國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裡,東去陽關五千餘裡。釋法顯自烏夷西南行,路中無群眾,沙行艱钜,所逕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達於闐,其國殷庶,民堅信,多大乘學,威儀劃一,器缽無聲。城南一十五裡,無益刹寺,中有石鞾,石上有萍蹤。彼俗言是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也。又西北流注於河。即《經》所謂北注蔥嶺河也。南河又東,逕於闐國北。釋氏《西域記》曰:河水東流三千裡,至於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於闐已東,水皆東流。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治扜彌城,西去於闐三百九十裡。南河又東逕精絕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十裡。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阿耨達大水。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者也。其水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末城,西通精絕二千裡,東去鄯善七百二十裡。種五穀,其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又流而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注濱河。注濱河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蘭之地也。樓蘭王不恭於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傳介子刺殺之,更立後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