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47章 渭水下(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裡。王莽九廟在其南。漢世有白鹙群飛自東京都過於枳道,呂後祓除於霸上,還見倉狗戟脅於斯道也。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地皇三年,霸橋木災,自東起,卒數千以水汛沃救不滅,晨燌夕儘。王莽惡之,下書曰:甲午火橋,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聖祖黃虞遺統受命,至於地皇四年為十五年,正以三年關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同一長存之道。

故渠之南有竇氏泉,北有盤桓廟。又東逕漢大將軍魏其侯竇嬰塚南,又東逕成帝延陵南,陵之東北五裡,即平帝康陵阪也。故渠又東,逕渭陵南。元帝永光四年,以渭城壽陵亭原上為初陵,詔不立縣邑。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東逕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縣故城,《地理誌》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側有杜郵亭。又東,逕渭城北。《地理誌》曰:縣有蘭池宮。秦始皇微行,逢盜於蘭池,今不知地點也。又東逕長陵南,亦曰長山也。《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平原,廣數百裡。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塚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民風通》曰:陵者,天生天然者也,今王公墳壟稱陵。《春秋左傳》曰:南陵,夏後皋之墓也。《春秋說題詞》曰:丘者墓也;塚者,種也,種墓也。羅倚於山,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塚南,塚北有弱夫塚,故渠東南謂之周氏曲。又東南逕漢景帝陽陵南,又東南注於渭,今無水。

至漢,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直其墓。秦人唁曰:力則任鄙,智則樗裡。是也。明渠又東逕漢高祖長樂宮北,本秦之長樂宮也,週二十裡。殿前線銅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殿之東北有池,池北有層台,俗謂是池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故渠又東出城,分為二渠,即《漢書》所謂王渠者也。蘇林曰:王渠,官渠也,猶今禦溝矣。晉灼曰:渠名也,在城東覆盎門外。一水逕楊橋下,即青門橋也。側城北,逕鄧艾祠西,而北注渭,今無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東逕奉明縣廣城鄉之廣明苑南。史皇孫及王夫人葬於郭北,宣帝遷苑南,卜覺得悼園,益園民千六百家,立奉明縣以奉二園。園在東京都。昌邑王賀自霸禦法駕,郎中令龔遂驂乘,至廣明東京都,是也。故渠東北逕漢太尉夏侯嬰塚西。葬日,柩馬悲鳴,輕車網進,下得石槨,銘雲:於嗟滕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塚在城東八裡,飲馬橋南四裡,故時人謂之馬塚。故渠又北,分為二渠,一水東逕虎圈南,而東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

文帝曰:善!拜廷尉。韋昭曰:高岸夾水為廁。今斯原夾二水也。霸水又北會兩川,又北故渠右出焉。霸水又北逕王莽九廟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征天下工匠,壞撤西苑中建章諸宮館十餘所,取材瓦以起九廟,算及吏民,以義入錢穀,助成九廟。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費數百钜萬,卒徒死者萬數。

石門穀水東即銅穀水也。泥水又西逕嶢關北,曆嶢柳城,東西有二城,魏置青泥軍於城內,世亦謂之青泥城也。秦二世三年,漢祖入自武關,攻秦,趙高遣將距於嶢關者也。《地盤記》曰:藍田縣南有嶢關,地名嶢柳,道通荊州。《晉隧道記》曰:關當上洛縣西北。泥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曆藍田川逕藍田縣北,《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蓋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漢臨江王榮塚。景帝以罪征之,將行,祖於江陵北門,車軸折。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