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4章 河水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河水右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西南一百七十裡有黃沙。沙,南北一百二十裡,東西七十裡。西極大楊川,望黃沙,猶若人委乾糒於地,都不生草木,蕩然黃沙,週迴數百裡,沙州因而取號焉。《地理誌》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關縣,蓋取河之關塞也。《民風通》曰:百裡曰同,總名為縣。縣,玄也,首也,從係倒{巛百},舉首易偏矣。言當玄靜,平徭役也。《釋名》又曰:縣,縣也縣於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民之位。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後羌反,遂能。按段國《沙州記》:吐穀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步,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相彈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鈞欄,甚嚴飾橋在淨水川東也。

洮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亂流,逕金柳城南。《十三州誌》曰:大夏縣西有故金柳城,去縣四十裡,本都尉治。又東北逕大夏縣故城南。《地理誌》王莽之順夏。《晉書隧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又東北出山,注於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地理誌》曰:洮水北至枹罕,東入河,是也。

懸岩當中,多石室焉。室中如有積卷矣,而世士罕見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岩堂以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複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不輕其誓,施繩用法,不曲如弦。絃聲近縣,故以取名,今係字在半也。漢高帝六年,令天下縣邑城。張晏曰:令各自築其城也。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穀,謂之大穀水。北逕澆河城西南,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澆河故城北,有二城,東西角倚,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裡。宋少帝景平中,拜吐穀渾阿豺為安西將軍澆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東北,逕黃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穀水,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於此也。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裡。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右合烏頭川水。水發遠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城之擺佈,曆穀有二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於河。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州誌》曰:左南津西六十裡,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之處。魏涼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於白土,即此處矣。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水出白土城西北嶺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於河。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整齊夾岸,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嶽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桀豎。競熱爭高,瞭望<山參>々,若攢圖之托霄上。其基層岩峭舉,壁岸無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