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69章 沔水上(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甲水又東南逕魏興郡之興晉縣南,晉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東,右入漢水。漢水又東為龍淵,淵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淵深數丈。漢水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縣有錫義山,周遭百裡,形如城,四周有門,上有石壇,長十數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羽士,被髮餌術,恒數十人。山高穀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漢水又東逕長利穀南,入穀,有長利故城,舊縣也。漢水又東曆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

又東過西城縣南。

漢水東曆上濤,而逕於龍下,蓋伏石驚湍,流屯激憤,故有高低二濤之名。龍下,地名也。有丘郭墳墟,舊謂此館為龍下亭。自白馬迄此,則平地夾勢,水豐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漢水又東逕石門灘山峽也。東會酉水,水北出秦嶺酉穀,南曆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嶺。泉湧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頹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原,風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酉水。

婿水東回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也。漢水又東會益口,水出北山益穀,東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東至灙城南,與洛穀水合。水北出洛穀,穀北通長安。其水南流,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溪,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其城西,南注漢水。漢水又東逕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裡,有興勢阪,諸葛亮出洛穀,戍興勢,置烽火樓,到處通照。

得一塼刻雲:項氏伯無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項伯塚。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婿水逕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又東南逕大城固北,城乘高勢,北臨婿水。水北有韓信台,高十餘丈,上容百許人,相傳高祖齋七日,置壇,設九賓禮,以禮拜信也。

漢水又東,左得育溪,興晉、旬陽二縣分界因而穀。漢水又東合甲水口,水出秦嶺山,東南流,逕金井城南,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祔水合。水出上洛陽亭縣北青泥西山,南逕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南合豐鄉川水,水出弘農豐鄉東山,西南流逕豐鄉故城南。京相璠曰:南鄉淅縣有故鄷鄉,《春秋》所謂豐淅也,於《地理誌》屬弘農,今屬南鄉。又西南合關祔水。關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

百姓為之立廟於其處,刊石立碑,表述靈異也。婿水南曆婿鄉溪,出山東南流,逕通關勢南。山高百餘丈,上有匈奴城,方五裡,浚塹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婿水又東逕七女塚,塚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餘丈,週迴數畝。元嘉六年,大水,破墳,墳崩,出銅不成稱計。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