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水
泄水
北過其縣東,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是也。《晉書隧道記》雲: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誌》曰:決水出雩婁。
山即蘄山也。
泄水出博安縣,博安縣《地理誌》之博鄉縣也,王莽覺得揚陸矣。泄水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西北出,曆濡溪,謂之濡水也。
泄水自濡溪逕安風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口。
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氵夫水,東北流逕陽泉縣故城東,故陽泉鄉也。
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
沘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
決水
淠水又西北逕馬亭城西,又西北逕六安縣故城西,縣故皋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縣都陂中有大塚,民傳曰公琴者,即皋陶塚也。楚人謂塚為琴矣。
東北過六縣東,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渒水。
肥水又西逕東台下,台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亦肥南播也。
沘水
又北過壽春縣東。
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
又北過安豐縣東。
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
灊者,山、水名也。《開山圖》灊山環繞大山為霍山。郭景純曰:灊水出焉。
俗名之為檀公峴,蓋大彆之異名也。其水曆山委注而絡其縣矣。
肥水西逕壽春縣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根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出於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下。表裡引汲,泉同七淨。溪水沿注西南,逕陸羽士解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間居,亦勝境也。溪水流注於肥水。
北入於淮。
漢高帝元年,彆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複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彆為六安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廬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
肥水又北,右合閻澗水。水上承施水於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水積為陽湖,陽湖水自塘西北,逕死虎亭南,夾橫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眾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杜叔寶以精兵五千,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分為二,洛澗出焉。閻漿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淠水於五門亭南,彆為斷神水,又東北逕五門亭東,亭為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逕神蹟亭東,又北謂之豪水,雖廣異名,究竟一水。又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為湖,謂之芍陂。陂週一百二十許裡,在壽春縣南八十裡,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淩與吳將張停戰於芍陂,即此處也。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水,北逕孫叔敖祠下。
北入於淮。
決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也。
蘄水南對蘄陽州入於大江,謂之蘄口。洲上有蘄陽縣徙。
晉改成蘄陽縣,縣徙江州,置大陽戍,從齊昌郡移治於此也。
蘄水
世謂之史水。決水又西北,注水注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即淮水也。許慎曰:出雩婁縣。俗謂之澮水。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江、灌之間,嘉林當中,蓋謂此水也。注水東北逕蓼縣故城西,而北注決水,故《地理誌》曰:決水北至蓼入準,注水亦至蓼入決。《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滅舒蓼。臧文仲聞之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