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
鄭玄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記》雲:夏水,古文覺得滄浪,漁父所歌也。是以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借使沔注夏,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餘亦覺得非也。自<;月者>;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
涔水
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誌》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北雲天池五百餘裡。
涪水
東過華容縣南。
施水受肥於廣陽鄉,東南流逕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餘按川殊家數,無沿注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也。非謂夏水。施水又東逕合肥縣城南,城居四水中,又東有清閒津,水上舊有梁。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穀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沮水又南,與漳水合焉。
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惠懷縣北,而東北注。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於沮。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入於涪。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夏水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亦謂之為內水也。北逕墊江。昔岑彭與臧宮自江州,從涪水上。公孫述令延岑盛兵於瀋水。宮左步右騎,夾船而進,勢動山穀,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汙流。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
小廣魏即廣漢縣也,王莽改名曰廣信也。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於江。
《地理誌》曰:《禹貢》南條荊山,在臨沮縣之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楊水,注於沔。非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之東南一百餘裡而右會沮水也。
滁水《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記》廬州慎縣下雲:滁水源出縣西,暴禿古塘。酈元注《水經》雲:滁水出浚遒縣也。又和州含山縣下引《水經注》雲:滁水東經大<;山見>;山,西北流逕大<;山見>;亭,即此山也。《方輿記要》雲:滁河源出廬州府合肥縣東北七十裡,廢梁縣界,東流過滁州全椒縣南六十裡,又東至滁州東南三汊河,又東至江寧府六合縣,為瓦梁河,東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國誌》吳赤烏三年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塗中,其地實南北扼要之區,猶脫落無聞,則濱江來會之水,大抵失亡矣。
涔水即鬵水也。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所製矣。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