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意義
品德天尊品德天尊(8張)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玄門初期信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惟家、道家學派初創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異化之未彆,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六合之神物,並與“道”相劃一。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建五鬥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佈道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六合外,入在六合間,但來往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天然,或言知名,皆同一耳。”初次在道書中呈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蒲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羽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邊,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申明當時已經開端操縱太上老君乾預朝政了。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但被奉為李唐王朝的鼻祖,幫忙唐高祖李淵安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後不成反動”,“不得輒創新姓。……武後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是以,天寶年間,玄宗最後為他上“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天子”。
————————————————
編輯本段玄門用語
解釋4
酒名。即清酒。晉·潘嶽《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唐·駱賓王《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拜見“三酒”)
三位廉潔的人。明陳道亨,新建人,萬曆十四年進士,官南京吏部郎中。同裡鄧以讚、衷貞吉亦官南京,為官皆廉潔,人號“江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品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覺得和。”由知名大道化生渾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成致詰,故混而為一,”以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厥後玄門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是以“三清”尊神在玄門神仙體係中位為最尊,《玄門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今後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錄,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瑤池,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便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此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神寶尊(品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玄門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瑤池,老君居之。”同時,玄門的三清尊神還反應了玄門“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按照《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關鍵》關於清微神位的記錄;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玄門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承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鼻祖太清品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品德派和正一派。三清是玄門對其所信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