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_第125章 不約而同(第五更)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那些新建的鋪子,既有賣粥賣茶也有賣酒賣菜的,現在已經不如當初那樣好前提了。張超也偶然再投資去建鋪子,不過他倒是讓施工隊到這邊招攬了很多修建鋪子的買賣,也算是趁機分了一杯羹。

張超拿著金子找了到西市馳名的一家金店,本來崔家也有一家金銀鋪,也做兌換停業,不過張超現在正在籌辦對這家店動手,以是就冇有去。

這些金店真是包賺不陪,兌換要罷手續費,加工要收加工費,存錢要收保管費,乞貸又要收利錢,真是吃完被告吃被告。

“三郎莫急,好說好說嘛。如許,我們各讓一步,我給你九七折,今後如果你在我們和談采購量以外的糧食需求,我都給你九七折如何?”

兌換銅錢很多百分之一的手續費,張超想想感覺本身店鋪每天收的銅錢很多,完整充足了。要不然,下次他拿銅錢去換整,又得出筆手續費。

手續費高達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三,還冇上限。

不過該兌還得兌,張超不成能拿著金子卻切塊付貨款。

因為早說好是發糧食,這第一次發薪,需求很多。

張超去了幾家店鋪轉轉,買賣都還不錯,已經非常穩定了,有了牢固的客流,轉頭客很多。

離了趙家莊,張超冇有走原路返回,而是直接往東,向沐浴溝那邊走。這裡有一條巷子,能夠直通溝底,是以刻是夏季,沐浴溝已經斷了流,隻剩下幾個大水泡子,能夠直接過溝回張家。

冇有見到趙四娘,張超便冇甚麼興趣多呆了。他開門見山提出要買批糧,張家溝作坊現在有員工和學徒五百多人,常日裡的用飯糧食是早有采購的,明天張超越來,要買給員工們發薪水的糧食。

張超想了想,這話也有些事理。因為關東戰事一起,特彆是因為朝廷兩次雄師全軍淹冇,這些壞動靜加上氣候漸冷,東南也不再有糧食入京,是以長安的糧價又開端在上揚。

“這些金子成色很好,要兌絹還是錢?兌絹是一兩金子兌絹四十匹,兌錢則是一兩金子兌錢八千。兌絹我們要收兩分費,兌錢要多收一分。”

“你從我家出來嗎?”

“前次臨時采買五百石粟米,當時談的是九五折,我但願此次也能拿到這個扣頭。”

“前次三郎來,我恰好不在家,倒是怠慢了。”

唐朝要比及稍晚期間,纔會呈現櫃坊,專替人保管賦稅,並逐步兼營抵押假貸以及彙兌等停業。

地頭,有一夥打井的匠人正在冒著北風打井。

“去你家買五百石糧。”

檢察了下賬目,都冇甚麼題目,張超把店裡的銅錢收走。

兩小我相隔著數步,幾近是同時開口。

天寒,地裡的麥苗長的一盤,不過對莊稼人來講,這是功德。如果長的太好了,那麥苗過不了這個寒冬,還得花力量去彈壓。現在如許就挺好,省力量,麥苗能安然過冬。

第二天,張超起來練過刀槍後,又騎馬帶著金子去長安。

天還冇到最冷的時候,土還冇凍硬,這時打井倒也是合適。本來是有三個打井隊,但有些人去兵戈和送糧了,是以最後剩下的人組了新的一隊,持續乾著。

隻是官府設下了一條紅線,距城門城牆二百步內不得搭建屋棚。出了這個間隔,隨便,衙門會來登記並按期收錢,其他的就不管了。

因為天下漸一統,長安也已經不再有戰事威脅,城門外的商店也冇有需求再裁撤,倒是就如許的儲存了下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