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_第103章【大周王朝】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一來,中原無主(詳見五代風雲卷)。這就給李璟入主中原形成了一次絕好的機遇,當時南唐有一個叫做韓熙載的大臣,本來是後唐的進士,因父親被李嗣源所殺,才投奔了南唐,他從中原出走時,曾對朋友說道:“吳若用我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

李璟當然也曉得這一點,但是他這時候已被福建的事情絆住了手腳,底子抽不出兵力。而就在耶律德光北歸的同時,南唐就在福州大敗,元氣大傷,底子有力北定中原了。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繁揭竿而起,此中河南有一個叫王緒的屠戶,也呼應黃巢的號令,緊握期間的脈搏。拉起一支步隊,走上了造反的康莊大道。王審知和他的哥哥王潮都是這支步隊中的軍校。

王審知出身貧寒,很體貼官方痛苦,對本身要求得也很嚴格。衣服破了打個補丁再穿,也不圖浮名,曾說過:“我甘願做開門的節度使,也不肯做關門的天子。”是個很有見地的人。以是在王審知統治閩國的二十多年內,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相稱不錯。可到王審知歸天後,這統統就全變了。

王緒這支步隊的範圍不大,在秦宗權稱雄於中原期間。王緒很怕被他兼併,就拉起步隊向南挺進,一向打到福建境內。厥後王緒和王潮前後戰死,王審知就被世人推舉為首級,並勝利地占據了福建全境,厥後又被唐朝當局授予了官職,今後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大唐海內的一方諸侯。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楚國和夙敵吳國產生一場苦戰,成果是吳國慘敗,被迫向楚國乞降。這時楚國的宰相許德勳卻對被俘的吳將說了這麼一番話:“我楚國雖小,但舊臣老將仍在,不勞你們吳國操心,等眾駒爭槽之日,纔是你們出兵之時。”馬殷既然姓馬,他的兒子們當然也就是小馬駒了,許德勳明顯在阿誰時候,就預感到等馬殷身後,他的兒子們必然會鬨出內鬨。

楚國陣勢雖偏,但在馬殷的管理之下,還是非常富庶的,百姓也能安居樂業。但是馬殷也有一處不好,就是他某方麵的才氣實在是超強,平生中生了數十個兒子,多得就連他本身都數不過來,如許就為他身後楚國的內鬨,打下了堅固的根本。

王延鈞下台以後。那股卑劣地風格比他哥哥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外斷絕了與中原王朝(此時為後唐)的聯絡。自稱“閩國皇”,對內則是橫征暴斂。殘虐無度,並大興土木,廣造宮殿,在宮中日夜歡宴,喝醉以後,就和嬪妃宮女們赤身追逐取樂,涓滴不講精力文明。

王昶弑父篡位以後,擔當他老爹的遺誌,在宮中大搞封建科學活動,曾造三清金像,一次就破鈔黃金數千斤,軍國之事,不分大小,都由一個叫陳守元的天師稟告玉皇大帝裁定。

李璟就是在此時派兵攻打閩國的。其實在這個時候,情勢對南唐來講,還真是很無益。因為固然打不打得下閩國,對南唐來講意義都不大。但畢竟那也是塊挺大的地盤,俗話說得好,是不是兔子先彆腰裡再說。關頭還在於閩國自王審知身後,十幾年間,顛末君臣相煎、父子相殘、兄弟火拚這一場場大亂,早把王審知留下那點家底敗得一乾二淨,應當是不難把它弄到手裡。

早在李昪活著時,就預感到北方遲早必會大亂,便開端主動籌措軍費,以備北伐之需。到他死時,僅在德昌宮就儲存了錢帛達七百萬緡,天下可度用的總軍費達千萬之巨,這充足李璟拿去打一場大仗的了。如果李璟能夠靈敏地抓住機會,韜光養晦,耐煩地等候最無益於他的機遇呈現,前程還是大有可為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