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陽是中國當代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範陽在汗青上所轄地區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從唐大曆四年(769年)起,所謂“範陽”則僅限於涿州範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邊的古隴郡是中原陳腐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源地。在悠長的汗青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明,它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明的首要構成部分,是與敦煌文明、天水伏羲文明、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明齊名的甘肅四大文明之一。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幷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隋唐期間是郡望身份製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高貴的聲望和職位。在統統高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高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此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以是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清河
3.苑姓、邵姓。
宋朝滅北漢後,太祖以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多數在山西起家,晉陽是山西都城,以是先放火燒城,傳聞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完整被毀,當時滅亡的包含晉陽城裡無數百姓和官兵
此中首要有: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今後迭為太原郡、幷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曆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承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烽火。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記為世人所銘記。
東晉十六國時,戰亂四起,群雄爭霸,邊境豆割,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乾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國號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河北趙縣城南1.5千米固城村);石勒據襄國(今邢台市),稱後趙,九年(公元327年)置趙郡,治所屋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慕容雋建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滅燕建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趙郡為符氏統統;慕容垂建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趙郡複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矽奪幷州(今太原),圍中山,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屋子移平棘,遂歸北魏。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處所名叫甘泉。春秋期間,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占據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處所為趙國統統。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同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钜鹿郡統領,一向到漢朝。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麵積約20平方千米。1962年中國考古事情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明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還發明修建根本、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四周發明有一些首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明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孺子寺等六朝、隋唐期間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儲存有建立於隋唐、明朝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建立、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