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情道_一、全真教及全真七子簡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冇有了 目錄 下一頁

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人,世為顯姓。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自幼好學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師甫十九居昆崳山間,聞重陽師於寧海全真庵即往師焉。厥後,丘祖曾在蟠西河積功磨性經曆了六年,龍門洞內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龍門七載),美滿得道,被天子賜賚敕書虎符,管領天下玄門(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把握神仙)。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及《弓足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天子封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天子加封: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是為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為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恭敬,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殛斃而聞名。

初名從義,字宜甫,一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漢扶波將軍援以後,本扶風人,五代兵亂遷寧海。世業儒,祖覺,字翠叟,至孝,通五經,父師揚,字希賢。儀觀修偉,沉寂有度量,以孝義稱。母孕夢麻姑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太宗天會元年蒲月二旬日生。師兒經常頌乘雲駕鶴之語,及長為儒而不思進取。大定十年七月馬丹陽祖師與村夫戰師飲於範明叔怡老亭,酒酣師題詩雲:“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現在一也無。整天吃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後重陽師自終南來,徑入怡老亭,戰師問:“布袍竹笠冒暑東來何勤如焉。”曰:“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既食瓜即從蒂而食,問其故曰:“甘從苦中來。”問從那邊來,曰:“路遠千裡,特來扶醉人。”馬祖默唸言:“予疇前統統醉中人扶之語,何故得知。”因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後馬丹陽師從重陽祖師,得祖師九轉還丹工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厥後馬祖居東亭,牆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師從環打水以沃之重生。因作異術記。芝陽道友崔公,閱其文疑其過情。遂於四月移竹兩叢,鬆一株於全真庵以移植,不時枝葉皆黃萎。崔啟師曰:“此竹鬆可活否?”師答詩雲:“窗外不唯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門人於知一,去其黃葉,以滌麵水溉之,不旬日榮茂如初(甘泉潤物,變朽回春)。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及《弓足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天子封號:丹陽抱一有為真人。武宗天子加封:丹陽抱一有為善化真君。

郝大通

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初創人王喆(1112~1170),號重陽子,陝西鹹陽人。出身處所朱門,暮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後辭職還家。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佈道。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1、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建立。該教教義受期間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品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典範。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以為修真養性是羽士修煉獨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腸平靜,才氣返樸歸真,證道成仙。還規定羽士必須削髮住觀,嚴守戒律,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對犯戒羽士有峻厲獎懲,從跪香、逐出直至正法。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獲得大生長。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大得賞識。賜給金虎牌、璽書,命他主持天下玄門。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今北京白雲觀),開壇說戒,弟子四出建立宮觀,使全真道構造生長到極盛。厥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利而受打擊,但在全部元朝全真道一向保持生長勢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冇有了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