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歌——陳熾傳_第55章 請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896年農曆玄月尾,四十一歲的陳熾回到梅江邊的瑞林寨小鎮,不再像以往一樣,直奔“老春酒樓”,或者在老街上轉悠懷舊。這個離鄉進京才兩年的遊子,又從都城返來了,但他冇有表情享用鄉愁,而是直奔小鎮的醫館。

《呈為告假五個月回籍省婚事》。章京陳熾謹呈為告假省婚事:竊章京接到家書,親母現患水腫之症,得信之下,心神不安,伏祈中堂、王爺、大人恩準,賞假五個月,回籍省視,一俟假滿,即行回京銷假當差,實為德便,謹呈。

陳熾當即遞上了一張告假條。這張告假條至今儲存在中國第一汗青檔案館,所呈時候為光緒二十二年玄月十八日(1896年10月24日)。

把中國打得差未幾了,日本輔弼伊藤博文才傲慢地提出和談,指定要李鴻章充當代表,並且必須以割地、賠款。《馬關條約》就如許擺在清當局麵前。李鴻章來到日本媾和時被遊勇刺傷。這日本遊勇傲慢地說,在占據北京之前,果斷不能構和!日本擔憂第三國乾與,宣佈停戰,但提出刻薄的條目。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罷了。”李鴻章問:“莫非不準辯白?”伊藤博文答覆:“儘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因而,翁同龢對告彆的陳熾虛意安撫了一番,說,你就放心歸去吧,百事孝為先,再說這醫國之事不急於一時,而醫人之事,一天也不能擔擱!

轉眼是1895年的端五。獨在都城的陳熾,冇偶然候遐想贛南的母親妻兒過節是否喜慶。他坐在贛寧會館一隻硯台邊奮筆疾書。喳喳的磨墨之聲,幾次在深夜響起,像是創作《離騷》的屈原。西珠市口傳來鞭炮的聲響,官方的端五節仍然在國難中製造喜慶。直到第二天拂曉,陳熾終究把文稿完成。

但是,天下的變法,向來不是純真的學術爭鳴,包含極多的衝突和鬥爭。看清這些鬥爭,找到合適機會,是陳熾這些墨客的弱項。恰好,陳熾要乞假回籍,那就讓他回故鄉逛逛,免得再上書指責本身。

陳熾說,這日本之勝,申明西法之有大用,我們必須學習日本早日變法維新!你們要曉得,中日之戰結果極其嚴峻,倭奴開了先路,敗我海軍,我朝陸兵也被挑了底牌,淮軍和湘軍都頂不住,此後中國雖大、群眾雖眾,水陸萬裡、備多力分,何故自主?東西兩洋,五六強國,眈眈虎視,又何疑何畏,而不相率朋分?想到這裡,寒心傷鼻。但錯在戰前就有,關頭在於善後。

劉坤一,字峴莊,湖南新寧人,行伍出身,靠打承平軍起家。他跟翁大人一樣年紀。陳熾出世那年,此人在故鄉率團練與承平軍交兵,得清廷嘉獎。承平軍進擊江西,曾國藩的湘軍遭圍困,劉坤一趕往得救。當時候根基上誰打下一個處所,這處所就歸誰掌管,為此劉坤一升為江西巡撫。剛抵南昌上任,即受命趕赴贛南圍殲康王汪陸地。劉坤一坐鎮贛州,恪守南安、贛州、吉安、臨江、袁州、瑞州等地,禁止承平軍從廣東進入江西。光緒二年(1876年),實授了兩江總督兼南洋互市大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