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啊!我們冤枉啊!”數十人齊聲喊叫,全數都是老弱婦孺。
不過有人攔路鳴冤告狀,李慶安倒想先去體味一下地盤兼併嚴峻到甚麼程度。
吳清終究坐不住了,他站起家拱拱手道:“察看使的一番苦心我們都明白了,但抗旱救災不是說救就能救的,需求錢、需求糧食、需求人力,這些都要靠朝廷來處理,我在三月時便結合幾個太守給朝廷上書,要求朝廷撥錢撥糧,但朝廷至今冇有下文,我們也心急如焚,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朝廷不支撐,我們這些處所官也無可何如,李使君初來河南道,還不體味環境啊!”
“使君,我們找到了這個!”
數百人衝進小樓,開端翻天覆地的搜尋起來,幾近將全部小樓翻了個底朝天,無數田單和賣地左券堆滿了一大箱子,李慶安背動手在堆棧裡檢察,三座大堆棧裡都堆滿了糧食,一袋一袋整齊地碼放著,足有十幾丈高,每一座堆棧起碼都稀有百石糧食,兵士們又陸連續續抬來了幾十大箱銅錢和一些金銀,都是從地下室裡搜來,李慶安笑了笑,這些賦稅恰好給他招募的部下發餉。
李慶安不屑地哼了一聲,道:“要證據還不簡樸嗎?我現在讓徐、陶二人寫控告信,說你調集漕工是為了造反,他們也會老誠懇實寫出來,吳太取信不信?”
“把他們扶起來!”
......
李慶安順著他手指向遠方望去,隻見遠處有一座紅色的三層小樓,被圍牆包抄,小樓中間是幾個大糧倉,在光禿禿的地盤上顯得格外埠鶴立雞群。
李慶安的語氣變得略微寬和起來,但話卻說得很重,他目光峻厲地掃了世人一眼,見統統的官員都低下頭,又道:“當然,河南道的大部分州縣我都冇去,或許我說得有點過了,但起碼汴州冇有動靜,我想曉得你們為甚麼不動,是有誰拖住你們的手?還是你們有甚麼見不得人之事?
“當時候上來得及嗎?”
李慶安沿著汴河一起南下,仍然是灰塵飛揚,地盤龜裂,火辣辣地太陽照在大平原上,現在他們位於宋州襄邑縣,在官道上走了數十裡也看不見一個行人,固然宋州的乾旱要比汴州嚴峻,但李慶安還是發明沿路樹木都冇有被剝皮,也就是說這裡的饑荒還冇有嚴峻到挖草根剝樹皮的境地,汴河也另有淺淺的河水,遠方還偶爾可見大片的樹林,這讓李慶安感到猜疑了,按理,中國的老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的境地,是毫不會走上造反這條路的,並且他們還能夠挑選流亡江淮,為甚麼會稀有千人逃入山中占山為王造反?這內裡又藏有甚麼玄機呢?
徐閔之和陶貴儘管叩首,李慶安手一擺,幾名親衛把他們拖了下去,親衛們把桌上的人頭也蓋上了,大堂上微微閃現了一線朝氣。
大堂中一片沉寂,每小我都神采慘白,呆呆地一動不動,桌上的人頭彷彿暴露了猙獰的笑容,直勾勾地盯著他們,太守吳清兩腿一陣陣發軟,他幾次想開口,但是卻冇有這個勇氣。
不到兩個時候,堆積在汴州漕運船埠的近兩萬漕工在徐、陶兩個大船東的包管下,陸連續續踏上返家之路,而新任察看使李慶安的一場鴻門宴彷彿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河南道的州縣,在李慶安的威壓下,河南道的各州各縣紛繁開端了抗旱救災,賑粥、捐獻、挖井、種豆、集水、修建河渠,在官府有力的乾預下,糧市上的發急情感得以停止,糧價開端止升轉跌,李慶安又命五百民團構成護糧隊,庇護販子去江淮購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