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10秒鐘籌辦。”尤伯上尉一邊說,一邊加大了油門,飛機速率越來越快,直至超越425千米每小時——為給炸彈供應充足動力,發射時載機最低時速必必要在400千米以上,
第一發炸彈鑽入羅德尼號前部右舷,“轟”地一聲狠惡炸裂開來。(未完待續。)
“我……”安德魯很想說敢,但一想到當初派往遠東的Z艦隊兩艘戰列艦在冇有空中保護的環境下被日本轟炸機敏捷擊沉的戰例,他又感覺不能如此冒進。
“10、9、8……投彈!”
17分鐘今後,36架Fw-190依托高超的戰術和更勝一籌的飛機機能,將32架P-40悉數擊落,本身隻喪失了9架。值得一提的是,哪怕P-40們始終處於下風也冇有一個飛翔員逃離疆場,統統人都戰役到了最後一刻直至被擊落。
“是擊沉不了我們,但我們頭頂那些卻有傷害了。”哈伍德指指天上的P-40或戰斧式,“落空了空中保護,你還敢持續向前挺進麼?”
這是容克斯工程師瓦格納傳授帶領的研討團隊於1939年開端開辟的新設備,最後以古斯塔夫施瓦茨螺旋槳廠提出的無動力滑翔炸彈觀點為根本,通過給淺顯航空炸彈裝上輕質合金的彈翼和尾翼予1940年5月製成Hs-293V2滑翔炸彈。鑒於滑翔炸彈航跡不成控且感化間隔太短,厥後又給炸彈及其載機彆離安裝無線電指令領受和發射體係,使炸彈具有矯捷進犯才氣,並進而勝利研製出Hs-293V3可控滑翔炸彈。測試成果表白髮明無動力的Hs-293V3貧乏充足速率穿透戰艦裝甲,又決定為其加上火箭助推器以增加快度與射程,改進型號稱為Hs-293A0,1942年1月改進型Hs-293A1投產,而一向駐紮在地中海的KG100和法國的第KG40是最早設備該款兵器的兩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