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判官目瞪口呆:“這蔡知縣怎可如此?”
這下堂上官吏們都變了神采。老百姓能夠不重視廟號這事,但是事關禮節官吏們不能不曉得隻要一個天子身後纔會上廟號。蔡知縣也模糊想起條記裡確切用了太宗天子的廟號。
張安這才曉得本身答錯了。在鄉間向來就冇有斷過以佛道預言禍福煽動聚眾反叛的事情,官府非常警戒,凡是沾邊的有理也會變成冇理。他趕緊改口:“我想起來了,祖父曾言,此乃先祖過世前為勸家人向善口述此事,另有人記下。隻是我等看書中日期便覺得是先祖寫就。”
縣令把冊子遞給身邊小吏說:“便拿給他看。看他另有何話說。”
張安現在忙著諱飾隻好說:“也說不定是那道人說的。”
孫麟立即大聲詰責:“過了幾十年那口述之人竟然把這葫蘆的形狀記得分毫不差?這麼好的腦筋,叨教你那先祖是哪位狀元公?”
知州擺手道:“卻也一定。刑獄之事向來我等處所官考成之重。如果能使監獄中冇有一個未科罪之人考成便可劣等。種下種子著花成果需求幾個月,這段時候那孫亮便要繫留監獄,隻怕會影響蔡知縣的考成。蔡知縣此人就是個古板的,一根筋,上任才幾天,為求個好的考成但是作了很多事出來。”
從案上拿起一本薄冊子對孫麟說:“有道人感於被告張安曾祖積德好施給了他一顆葫蘆仙種,言待張家有人進士出身之時便可播種。此事張安祖上在條記中記得明顯白白,連葫蘆的模樣都記得清楚,你來看,白紙黑字,豈是你口說無憑可比?”
這下蔡知縣又有了底氣:“如果書中有記錄便大家都能種出大葫蘆,那大葫蘆豈不是早就各處都是了?如何之前卻未曾見過。”
孫麟問:“不知這些條記是何時所寫?”
他拿起公案上的狀紙說:“三義莊張安家藏大葫蘆種子,能種出尺許的葫蘆,他前日傳聞有龐大葫蘆出世便去看他家的種子,倒是不翼。而飛孫亮又數次到張家作工,這都是有人瞥見的。不是孫亮偷了種子種出葫蘆還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