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蕭文明這件事情本來就有他的事理,是以天子很快就同意了互市的事情,並要毅親王牽頭疏浚各部衙門,讓蕭文明先把互市的事情辦起來。
那蕭文明就再也冇有思疑的來由了:必然是富山吉秀來了!
讀完信,毅親王當即安排胡宇和張俊二人就在王府裡住下,本身親身答覆了蕭文明的函件後,他又本身倉促草擬了一份奏章,便去麵見天子去了。
而蕭文明每次瞧見樣貌規律,並且辦事奪目強乾的董婉青,在搞這些小孩子的把戲,就是又可氣又好笑,反倒並不焦急了。
畢竟倭國和中原隔著波瀾澎湃的大海,能不能定時達到、能不能安然達到,那都要看大海的表情來決定。
朝廷裡還是有能人啊!
而要貢獻朝廷的一萬兩銀子的數額,約莫就占蕭文明一年利潤的三分之一,占比不小,但也冇到冇法接管的程度。
既然互市的事情還冇有完整談妥,那麼富山吉秀和他的人,也就隻能持續乖乖呆在蕭文明的臨海屯裡,一步也不能分開。
既然大齊朝廷這邊是鬆口了,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倭國方山家的誠意了。
本來毅親王位高權重,想要求他辦事的人不曉得有多少。
本來這件事情就一籌莫展了,可蕭文明派出去的胡宇和張俊二人辦事的確得力。
固然說很多修建船埠的原質料,都是從董婉青那邊借來的,並不消當即花真金白銀去買。
厥後才曉得,毅親王真是怕有人滋擾,以是特地每天大朝晨就解纜分開王府,跑到茶社裡喝茶、跑到街上遛彎兒,一玩就是一整天。
但是董婉青這邊也冇法做到大包大攬,還是有很多原質料,需求蕭文明花現銀從內裡去采辦,而他終究還是低估了製作船埠所需求的本錢。
但還是那句話,不管要不要互市,不管是不是跟倭國互市,不管是不是同方山家互市,蕭文明的這座船埠,始終是要修建起來的,與彆人無關。
正在蕭文明為此操心的時候,船埠那邊就傳來動靜,說是外海來了一條倭國來的海船,船上掛的旗號,恰是方山家那麵繡著兩隻麻雀大旗——不消說,是富山吉秀回到了中原!
也不知這個富山吉秀,說話算數不算數……
當然了,朝廷這邊也不是讓蕭文明憑白贏利的。
要曉得,對於蕭文明而言,海港是一個能夠賺取更多款項的錦上添花的項目,而臨海屯則是蕭文明的根基盤,絕對不能出半點題目。
天子下了聖旨,又由毅親王兼顧辦理,朝廷裡的那些官員天然是不再敢放閒屁,互市的事情,就如許讓蕭文明給辦了下來!
歸正不知出於何種啟事,同倭寇互市的事情,始終就是冇有辦下來。
天子是有言在先,蕭文明互市能夠,但每年起碼得給朝廷上交一萬兩銀子,不然朝廷冇有財務支出,見不到效果,那開這個互市的口兒,天然也就冇有甚麼需求了。
而蕭文明麵對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冇錢了……
固然蕭文明對於倭國人的信譽,並冇有多少信心,對於截留這幾小我質的感化,也是不置可否,但是抓了人在手裡,總比不抓的強,頂多華侈幾個糧食嘛!
記得臨走之時,富山吉秀承諾過了,要給蕭文明從倭國帶幾萬兩銀子的定銀,來作為方山家同大齊朝互市的包管金。
終究在蕭文明派出胡宇、張俊二人送信的兩個半月以後,這兩人才帶著毅親王的複書重新趕回了臨海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