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為了你的國度而奔赴疆場,我仍然會祝賀你。
在布洛姆堡王子領地的城堡裡,夏樹手捧信紙,一遍遍看著熟諳的筆跡,用心感悟著字裡行間包含的濃濃感情。
從聳峙在海岸邊的炮壘回到港口,法提赫對夏樹說:“能夠是因為我們這邊泄漏了動靜,意大利人曉得我們調來了射程更遠的大炮,以是很長一段時候冇有靠近過這一帶海岸,但他們的艦隊一向在外海遊弋,我們已經有多艘貨船遭到他們的反對,迄今為止還冇有一艘勝利將兵器彈藥或增救兵隊運抵的黎波裡和昔蘭尼加。為了不讓意大利人再次獲得諜報,我帶來了親信軍隊,全部伊庇魯斯地區的電報和電話設施都在我獲得監控之下,以後我們兩次派出‘旗魚’,但都冇能在燃料耗儘前找到意大利艦隊。”
……
顛末詳確的察看和勘察,精於炮術的德*官們對戰役陳跡做出了技術判定:最大彈坑是由11或12英寸艦炮形成的,但數量較少,意大利人應當隻出動了一到兩艘戰列艦,而數量頗多的中等彈坑來自8或9英寸艦炮,應是戰列艦二級主炮或新型裝甲巡洋艦主炮,至於為數未幾的小型彈坑,估計是由5英寸艦炮發射――這意味著意大利艦隊起碼有部分艦艇推動到了距海岸7000米擺佈的位置開仗,而非奧斯曼守軍所描述的“一向在萬米以外盤桓”。
帆布揭去,一艘艘極新的單座或雙座魚雷艇在陽光下展暴露威武英姿,它們將由克裡斯蒂安親身遴選的精兵強將駕駛。夏樹有種激烈的預感,德軍官兵們在英國人那邊接受的戰役壓迫,將在不利的意大利人身上獲得鎮靜的開釋。
準將接過話說:“但願這幾天不要出甚麼岔子纔好。”
對於“名存實亡”這個說話,準將雖有貳言,終究卻隻是微微動了動嘴唇。1853年的錫諾普海戰以俄國黑海艦隊大獲全勝、土耳其艦隊全軍淹冇而告終,但奧斯曼水兵不但冇有滅亡,反而在新蘇丹阿齊茲的支撐下重修了一支以鐵甲艦為核心的艦隊,實在力遠在當時的俄國水兵之上,不過當阿齊茲期間結束後,奧斯曼水兵淪為棄兒,而後三十年,破鈔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鐵甲艦隊漸漸在港灣中變成廢鐵。至1911年時,全部奧斯曼水兵用以撐門麵的便是1904年從英國訂造的裝甲巡洋艦“哈米迪赫”號以及那兩艘從德國購入的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它們艦齡雖長,可畢竟是上萬噸的鋼鐵戰艦,航速不濟卻具有相稱刁悍的防備力,其水線裝甲最厚處達到406毫米,並且用的是當時相搶先進的克虜伯鎳鐵合金裝甲,6門12英寸炮的火力配置也非常可觀。
法提赫曉得本身的軍事才氣有幾斤幾兩,遂對夏樹恭維道:“王子殿下是德國最好的水兵戰術專家,若能在殿下的批示下策動一場海上攻襲作戰,必能夠獲得光輝勝利。”
這些貴重的回想,我會謹慎翼翼地收藏起來,直到老去的那一天――請諒解我這麼說,因為我實在不曉得英國和德國甚麼時候纔會迴歸昔日的和睦,我實在很驚駭有朝一日戰役會將我們此中一個國度毀滅。不管是哪一個,不管我身處何方,我都將是最不幸的受傷者。
兩個月後,奧斯曼帝國伊庇魯斯地區,普雷韋紮港(位於巴爾乾半島西岸,間隔塔蘭托約300千米,今屬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