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省六部
唐朝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乾係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製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複奏,然後付尚書省頒佈履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貳言,能夠封還重擬。凡中心各部、寺、監及處所各部分所呈上的奏章,首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承認今後,方送中書省呈請天子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以為批答不當,也可采納點竄。唐太宗非常正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闡揚的感化,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秘密之司”。《資治通鑒》卷192記錄:他於貞觀元年十仲春對群臣說:
彆的,門下省還設有錄事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左補闕6人,從七品上;左拾遺6人,從八品上;典儀2人,從九品下。掌讚唱及殿中版位之挨次。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都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符寶郎4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度之符節,大朝會,則奉寶進於禦座,天子行幸,則奉寶侍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尚書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稱東台,廢尚書令,改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稱文昌台,不久再改成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稱為都台,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稱爲中颱。唐朝尚書省的辦事機構設在長安皇城的承天門大街東側,位於中書、門下二省之南端,以是又彆稱南省或南宮。從中書門下收回的詔令製敕,均經過尚書省轉發到中心各部分及處所各州縣,或者按照詔令製敕的精力製成政令,下達到有關部分。《新唐書·百官誌》說:
諸州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凡符、移、關、牒(按:皆公文名),必遣於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這申明尚書省的權位相稱首要,據《舊唐書·戴胄傳》記錄,唐太宗曾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這幾句話就足以申明尚書省在中樞行政機構中的首要職位了,也就是說在三省中,尚書省纔是行政的實際總彙。唐朝的尚書省構造更加整齊周到,由隋之六曹牢固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每部的構造,則以隋之侍郎升為尚書的佐貳,在尚書擺佈丞下,每部有4個屬司,共24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