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第十二章 澠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豹騎都在馬行內歇息了半天加一個早晨。初十一大早,彌補結束食水後,持續沿著大道進發。經硤(xiá)石縣、石壕鎮(《石壕吏》所指之地)、乾壕鎮、胡郭村、土壕,於十二日午後到達澠池縣境內一個叫南館的處所,這裡便是大通馬行設置的災黎安設營地。

本來這事不成能成。李、張刻臂為盟,約為兄弟,相互攙扶,情分非同普通。

“張全義偷襲河陽,抓了李罕之家人。李罕之暴怒之下,舉雄師來攻,張全義屢戰屢敗,現在隻能窩在城內裡,搏命抵擋。洛陽城牆殘破,若無外軍救濟,淪陷是遲早的事。”

每人照顧三十個胡餅、少量鹽豉和一袋豆子,沿著兩京大驛道前行。

楊弘望到底年青,見得這些百姓的艱钜困苦,心有不忍。但他們隨身也冇照顧多少吃食,隻能叮囑這些百姓持續往前,過了潼關後就能活下來了。

潼關現在冇多少守軍,對從中間路過的豹騎都底子就懶得理。他們隻對路過的商旅感興趣,軍隊、災黎,你愛乾嗎乾嗎。

楊弘望是有政治腦筋的,他讓人從速告訴還在前麵的鐵騎軍過來領受災黎,送往華州馬行安設。

張全義大要不動聲色,曲意巴結。

“這幫蔡人!”楊弘望大怒道:“今晚且在此歇息,明日某便率軍入河南府。你們馬行在哪彙集流民?”

“比來的在澠池縣。”

張全義的軍事才氣畢竟弱了點。李罕之回到軍中後,立即反攻,張大敗,退到河南府,再敗,最後隻能仰仗殘破的洛陽城死守。

四月初八,豹騎都千人持續東行。經盤豆驛、湖城縣、稠桑店、靈寶縣、新店至陝州,花了約一天半的時候。

華州往東,實在還是有一些駐軍的。東石橋、漢瀋陽故城、興德津、野狐泉店、永豐倉、渭津關等等,各稀有十至百餘名流兵戍守。好吧,與其說他們是鎮兵,不如說是稅吏,專盯著商旅要錢,對他們這支殺氣凜然的騎軍視若無睹。

閿鄉,已是虢(guó)州六縣之一,離州治弘農縣不過百餘裡。此地北距大河三裡,有範圍很大的驛站,承平時節商旅來往浩繁,是一處繁華地點。但在這兵荒馬亂的光陰,入目所見的卻滿是拖家帶口的災黎。

因為仇敵能夠安閒地在中間運輸職員、物質,就當你這座關城不存在。當然這是極度環境,普通而言,守城的軍士冇這麼廢,打擊方不成能放著你這座關城不打,起碼也要派兵防著。這就是兵法上說的,中道遇大城,須下之或備之。

這場戰役,對鐵鷂子們來講,委實冇有應戰。

關中的朝廷軍隊,就是這麼“怪”。彷彿是安排一樣,誰來都無所謂,都與他們無關。你隨便逛,哪怕去大明宮內裡逛也無所謂,我們相安無事便可。

關城,不成能完整堵住門路。

陝州有大通馬行分部,麵主動廣。多年運營下來,職員浩繁,不過此時大多數人都不在,去了澠池、新安兩座流民營地。

四千人、馬如一陣風般向東馳去。

李罕之是亂世武夫,野心極大。稍稍站穩腳根以後,便開端圖謀富庶的河中。

楊弘望對這些廢料般的軍士大是點頭。此後大王若儘取關中之地,得扼守禦潼關的軍士全換了,不然這就是任人隨便通行的大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