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第五十二章 春種秋收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折掘氏,欺人太過!

“吾已春種,便待秋收了。”邵立德坐回椅子,笑道。

“都當作靈武郡王的分攤了。”崔釋有些難堪。

拓跋思敬做的不是這類小買賣,那樣太瑣細,他搞的是長安城裡的大買賣。

他有一個叫崔釋的合作者,長安本地販子,氣力薄弱,本日受邀插手了邵大帥在府邸內停止的宴會。

對了,拓跋思恭已經死了,葬於草原。拓跋氏出逃的那些人,現在隻剩思諫、仁福叔侄二人,在河西沙磧艱钜求存,聽聞與甘州回鶻可汗李仁美乾係密切,守望合作。

這還隻是靈州一地。

“四郎勿要問了,靈武郡王要在同州開博覽會,遍邀長安商徒參會。”

南衙北司逾萬官員,五品及以上固然不算很多,但你還得算上各種散職,加起來也不是甚麼小數量了。

“此非債帥故事?”韋莊驚道。

大帥是何心機,拓跋思敬也能猜想一二,鼓勵關中與靈夏之間貿易來往,以實府庫。

任何一個販子攀上這內裡的買賣,都能發大財。

當然朝廷現在都這個鳥樣了,財務困難,俸祿要麼拖欠,要麼打折。但如何說呢,錢帛能夠拖欠,酒也能夠不發,但米麪、粉、油、鹽、醋、蜜、果、酥、炭以及蔥韭椒之類的調味品,如果再不發,可就過分了。

大師都不領俸祿,全給你白乾活是吧?

拓跋思敬放下酒樽,整了整袍服,出門相迎。

他當然能看出,這是靈武郡王劫奪朝廷財帛的行動,但對他們商徒有好處,交的稅也未幾,何樂而不為呢?

邵立德許之。

歸正這關中之地,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朝廷還能拿他如何?不如痛快點。

時人對經商之戀慕也溢於言表,商事詩多得數不堪數。文人也收受販子財帛,在題壁詩中插手貿易元素,實在就是打告白。

錢不敷,就不要養神策軍了!或者養個兩三萬人,能節製京畿就行了。二十多個縣,要那麼多兵何為?

以上是俸祿及公家消耗,還稀有量更加龐大的私家消耗。

商徒,喜好靈武郡王,不喜好朝廷!

“大帥,靈州坊市辦了兩次博覽會,共收了二萬六千餘圓商稅,同州,應會多一些。”支度司判官封渭已經外放綏州當刺史,目前司內事件由韋莊管著。

巢亂已經疇昔快八年了,長安人丁垂垂規複,宮廷人丁、官員家眷、軍士家人、寺觀僧尼、外鎮僑寓、活動販子、淺顯市民等等,大幾十萬還是有的。他們的餬口水準整齊不一,但高標準餬口的人群數量很龐大,這個消耗量也不成藐視。

朝廷氣象不錯那些年,比如憲宗元和複興那會,神策軍將領大量外放各地任節度使。他們不得不四周借高利貸,賄賂中官,求得實缺。到任後再搜刮財帛,彌補虧空。

“崔三你感覺會有人去同州麼?”

拓跋思敬想不明白,決定不去想了。歸正對朔方鎮來講,大頭兵們殺進了關中,商徒也跟著南下關中,大師都有的賺,這便夠了。

還是同州的間隔太悠遠了?冇法管?抑或是人手不敷?

兩稅法的推行,培養了貿易的日趨繁華,貿易方麵的稅種逐步增加,不再是安史之亂前那種可有可無的狀況了。

年紀不小了,但冇法出嫁,一向住在家裡,外人閒言碎語很多。

南衙北司,官也太多了一些!河運院、渭橋倉,空空如也,還養那麼多官吏,的確好笑。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