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苦正欲回絕,便又聽到主家人說道:“小徒弟,不必介懷,此些糧並非宛秀予我等撫卹,實乃宛秀軍體恤我等百姓,聽聞前些光陰,宛秀將士知我等城中百姓已無存糧,故襲吐蕃糧倉,贈我等,小徒弟放心拿上把。”
但見小沙彌年約十八九,身著素僧袍,臉如雕鏤,五官清楚有棱有角,一雙劍眉下卻生的一對頎長的桃花眼,高挑的鼻梁,厚薄適中的嘴唇始終帶著淺笑。
主家人不見悲喜答道:“小徒弟昨晚許是累乏,便暈厥疇昔。”行苦為本身把了評脈,見脈象較常日沉了些,並覺不當,想來如主家所言,便起家報答主家,安言欣喜。
未經思考便脫口問道:“主家想來也是富朱紫家,何故家糧未幾?”語落,便暗悔多言,犯了口業,說道:“阿彌佗佛,主家切莫曲解,小僧隻覺不解,見主家實乃富朱紫家,卻並無半分炊飾,是以心中獵奇,並無他意,削髮人亦以慈悲為懷,莫說主家人家糧未幾矣,即便是不予小僧,小僧亦會幫主家此事”。言畢,又覺很多言,犯了口業,不由暗自臉紅起來。
行苦知此時斷不能回絕,冷靜作揖,背上行囊,告彆主家。剛走兩步回顧,看看了呆坐的家主,恐其出事,便跪下身來,向釋尊禱告。不久便起家走了出去。
靈位前行苦還是盤膝挺挺而坐,一手敲著木魚,一手撚著念珠,嘴中喃喃念著地藏經,晚燈晃晃照在臉上,神采凝重。俄然,隻聽門外咚咚拍門聲不竭響起,越敲越重。不久以後,衣冠不整的主家緩緩拉開大門,探出半個頭往外望去,隻見銀甲紅衣,倒是駐紮此處不遠的宛秀軍,因而將門拉開,看著那兵頭。隻見兵頭拱拱手說道:“白叟家打攪了,實非得以,將軍令我等將城中百姓聚在照月台,似有大事產生,我等即往下戶人家,白叟家可即去。”
主家聽後,不由笑道:“小徒弟見笑,雖戰亂非其間,但其間本邊城,自哥舒將軍立宛秀、神策於此,與往昔九曲軍聯縱,使其間承平。哎,隻因目前中原已亂,隻得與浩繁鄉紳變賣家業,籌集錢響助哥舒將軍微薄之力,恰逢此時家中父老歸去,此時又尋不到徒弟們做法事,剛好聽小師父拍門,故有此一求,萬望小徒弟包涵!”話音未落主家人便再次問道:“這好久,還未曾曉得小徒弟法號,還請小徒弟奉告。”
小和尚聽罷,答覆道:“小僧法號行苦,自嵩山少林而來,雖年不及弱冠,也習得些許大乘地藏經,主家人放心便是。”
行苦聞言,問道:“阿彌佗佛,主家人可還好,昨夜見主家人那般,實是放心不下,小僧這本楞嚴經,但願能幫到主家。”說著便從背囊中拿出一本經籍,放在主家人手中。
好久,已近傍晚。主家人端著些許飯食,走上前來,喚著“行苦小徒弟,先進些米飯吧。”行苦聽聞,本想回絕,怎奈話未出口,腹中卻不爭氣,咕咕作響,卻令主家人聽到,便隻得起家作揖,報答主家。實是餓過了頭,行苦吃相不免有些丟臉,一頓風捲殘雲以後,行苦再次報答主家,便再次做回蒲團之上,聲聲地藏經從口而出。
主家關上門,急步走入正廳中,見行苦還是盤膝蒲團之上,輕聲喚道:“小徒弟,城中似有大事產生,我前去看看產生何事,不知小徒弟可需前去。”行苦聽聞,即便起家,作揖答道:“阿彌佗佛,主家自去便可,小僧另有些許未曾唸完,待畢,可等主家返來。”主家見行苦如此,便拱手分袂,幾步走出正廳,快步行在青石階上消逝在茫茫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