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寧“嗯”地應了一聲,接過茶杯,一邊細啜,一邊不由想道:“雖說冇電燈不便利,但有一個標緻丫環貼身服侍著,還是當代公子過得舒坦。”
他本年十七歲,按大永朝法規規定,已成年一年。
焚香沐浴五日,安奚知府作求雨祭文,備下三牲五畜,率府下大小官員,虔誠地登上五色土祭壇,伏跪地上,向天念祭文求雨。
頓了頓,他又補了一句:“那篇祭文是先父的遺物。”
籀文,隻要大學士才曉得。他雖貴為知府,但也隻是進士,隻曉得小篆,哪曉得籀文。籀文隻要比進士高一級的學士才氣學。
紀寧嗬嗬一笑,不在乎道:“一篇祭文罷了,能濟一府百姓,也算是物有所值。”
他讓何安送去的求雨祭文底子不是便宜死鬼老爹紀淩所作,而是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時任乾德縣令所作的求雨祭文《祭桓侯文》,他用籀文謄寫下來。
“享用啊――”紀寧打從內心感慨。
隻見紙上用籀文謄寫著洋洋灑灑一篇求雨祭文。
擔憂馬車顛簸粉碎了求雨祭文,安奚知府本身步行走回府衙,然後用描金紅木箱把求雨祭文存放好,再命五十名官兵寸步不移保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