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麵商人之強國夢_第十一章 軍隊打的是後勤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談完了石油,再來講說用飯,德國東線每個步兵師每天耗損的補給為200噸,每個裝甲師300噸,這是一天的耗損量,200噸的耗損有幾十噸是食品和飼料,有1/3是燃料,其他的是彈藥和汽車零件一類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應當是戰時的耗損,但必定不是戰役耗損。

第二天,閻少尉和國度防衛部非洲司聯絡人的手機收到一條陌生簡訊,錢已付,貨色已經運走,合作鎮靜,等候下次買賣!

德國為此建立起一個氣力非常薄弱的分解燃料產業。到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發作第二次天下大戰時為止,它已有十四家氫化廠全速運轉,另有六家正在扶植中。到1940年,分解燃料的產量已有急劇的增加――日產七萬二千桶,占石油總供應量的64%。參軍事需求方麵來看,分解燃料的意義乃至更加嚴峻。貝傑烏斯氫化法供應了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擺佈。如果冇有那些分解燃料,德國空軍就冇法升空。

二戰期間,每個步兵師每日耗損給養22噸,後勤軍隊供應才氣為麪包連:製作12000個麪包,每個1.5公斤,肉成品加工站:每日措置15頭牛或120隻豬或240隻羊,合計3000公斤臘腸。軍馬飼料:戰馬:10公斤(5公斤燕麥,3.5公斤乾草,1.5公斤秸稈),牽援引馬:14.5公斤(6.5公斤燕麥,5公斤乾草,3公斤秸稈),每個步兵師每日耗損飼料45噸。

二戰前,納粹下台第一年,經濟計謀專家便指出:一旦產生戰役,對原油入口的嚴峻依靠將是製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頭瓶頸。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打算”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明顯等不到這個時候,他的計謀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役,然後在戰役中處理石油來源。

如許進收支出7天後,大門又再次靜了下來,跟著國際上一筆筆資金打入到指定賬戶,堆棧的保衛職員也逐步減少,哪些新麵孔也就都消逝了,最後隻留下幾個需求的看門職員。跟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恍惚的暗影呈現在間隔堆棧15千米的樹林裡,他閉上眼停頓了幾秒種後,胳膊一掄,就再次從樹林裡消逝不見了。

起首二戰中統統插手實戰的德國坦克均采取汽油,從未用過柴油!納尼?你冇有看錯,他們用的就是汽油,王凡一向以為坦克就是吃柴油飯的,阿誰多好呀,馬力大,燃點高!並且自從看軍事類期刊開端,貌似就都是喝柴油的坦克!

最後,不管是1939年在波蘭,還是1940年春季踐踏挪威、低地國度和法國,這一計謀都被應用得驚人地超卓。西線戰役實際上改良了德國的石油處境,因為德國軍隊掠奪的石油儲備大大超越了他們在侵犯戰役中所耗損的燃料。即便隨後希特勒通過大範圍空中轟炸征服英倫諸島的詭計在1940年春季遭到了失利,德國看來仍然靠近於稱霸歐洲!

固然希特勒具有戰役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趨增加的分解燃料可供利用,石油題目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確,那種擔憂曾促使他構成以“閃電戰”為根本的根基計謀――集合機器化軍隊實施凶悍而短期的進犯,以便在燃料供應產生題目之前篡奪決定性的勝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