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紅警在晚清_第220章:一戰導火索(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第220章:一戰導火索(上)

俄奧兩都城實施部分動員,局勢非常嚴峻。但俄國考慮到力量虧弱,作戰籌辦很差,不得不向德奧讓步。

德國主動加強水兵,力乞降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貿易和武備等方麵的鬥爭使兩國的乾係日趨嚴峻。

進入20世紀,敏捷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分彆天下的號令嚴峻威脅,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度。

德國馬隊將領柏第公開號令:“戰役是萬事之父……戰役不但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起首規律,因此是文明的不成貧乏的身分。”罪過的戰役終究在巴爾乾變成。巴爾乾半島成了“火藥桶”。

塞爾維亞為了獲得,通往亞得裡亞海口的通路,要求進入阿爾巴尼亞北部。奧匈在德意支撐下反對,俄法例極力支撐。

各國資產階層鼓吹機構,也大肆活動,漫衍沙文主義情感。資產階層禦用學者極力為戰辯論白,鼓吹戰役能夠處理人丁“多餘”題目,挽救工貿易危急,乃至宣稱戰役能對人類起“優生”的感化。

奧匈帝國皇位擔當人,斐迪南至公佳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附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門生)槍殺。

盟軍很快擊潰了土耳其軍隊。保加利亞敏捷向伊斯坦布爾挺進,希臘占據了薩羅尼加,塞爾維亞占據了,馬其頓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薩爾等地區。

構和

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兩大個人各自召開軍事集會,會商和製定作戰打算,力求先發製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籌辦好了,對於我們,戰役越快越好。”

土耳其在巴爾乾的地盤,幾近全數喪失,僅剩下君士坦丁堡、蓋利博盧半島、亞得裡亞堡、雅尼那和斯庫台五處。

因為在俄國看來,這個聯盟的構成,將在法俄兩條戰線以外,斥地反對德奧聯盟的第三條戰線,這就意味著奧匈帝國的兵力,將從俄國戰線抽走,減弱對俄國的壓力。

19世紀末,首要本錢主義國度,在爭奪歐洲霸權和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個相互敵對的軍事侵犯個人,即德、奧、意三國聯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

巴爾乾題目被提交國際集會會商。1912年12月,在倫敦召開和約集會,同時召開歐洲英、法、俄、意、德、奧六國大使集會。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聯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也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插手。如許就構成了,四個巴爾乾國度的反土聯盟。

同時,這一聯盟的建立,也將堵截德奧與土耳其的聯絡。

俄國出於本身的計謀好處,主動鞭策巴爾乾聯盟的建立,詭計以此加強本國在巴爾乾地區的職位,使巴爾乾聯盟,成為反對奧匈和德國的東西。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