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紅警在晚清_第274章:大搞新式武器(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原國的旅順口而展開苦戰。俄軍占有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隻要幾十米的處所,俄軍難以用普通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

因而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水兵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打擊。

(2)裝彈輕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結果好;

而何富此時,正在為研討迫擊炮憂愁。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接受後座力,采取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

迫擊炮是對掩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虎帳以下,分隊的壓抑兵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間隔或在山丘等停滯物,前麵的仇敵,用來摧毀輕型工事或橋梁等,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

迫擊炮問世以來,被遍及應用於戰役,特彆是山地戰和塹壕戰,共同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為步兵之製式火力援助兵器。

(4)佈局簡樸,操縱便利,易於大範圍出產,造價低。

一是射角大,射角普通為45°-85°,彈道曲折,初速小,最小射程近,對無防護目標殺傷結果好,合用於對掩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麵上的目標射擊。

炮彈佈局

常見口徑

第一次天下大戰中,因為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端正視迫擊炮的感化,在 “雷擊炮”的根本上,研製出多種公用迫擊炮。

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撲滅藥撚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兵士。這類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能夠說是當代迫擊炮的雛形。

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在1915年發明瞭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當代意義上的可分化、便照顧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或者依托其本身質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弓手操縱開釋撞針後,撞擊炮彈底部底火。底火被擊發後撲滅,炮彈尾部的根基藥管,隨後捆綁在彈體內裡,附加藥包內的火藥亦被撲滅。

其特性:

何富要研討的是,60―120毫米的迫擊炮。

特彆合適於用來,對於掩蔽物火線的目標。

這門炮利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65°。

天下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出世在1904年的日俄戰役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

三是體積小,重量輕,佈局簡樸.操縱便利,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空中接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化,以是便於照顧。

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按照目標位置調度凹凸和方向,攜行時可摺疊,座鈑為接受後坐力的首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感化。

迫擊炮的稱呼源於兩方麵:一是操縱簡練,彈道曲折,可逼近目標射擊,幾近不存在射擊死角。

100毫米―今後的中原國

這類在疆場上,應急出世的火炮,當時被叫作“雷擊炮”,它是天下上最早的迫擊炮。但是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水兵臼炮改裝而來,固然射程近,但冇法拆成可照顧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利用起來仍然不便利,是以冇有獲得遍及利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