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國我當家_第十九章 富民四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軍士們每日練習耗損極大,小小的富義自是接受不起。幸虧此處離劉表治下的荊州不遠。而劉表此人固然目光極差,生長經濟卻很有一套,再加上持長闊彆烽火,其下的各州府都比較富庶,幾近統統的東西都能夠買到。可眼下最要緊的並不是買不到,而是缺錢。

“劉公子快請說來。”虞翻心急如焚,倉猝問道。

劉墉見董襲一臉笑容,問道:“董大哥,但是練習中有甚麼題目嗎?”

“可富義並無閒田。如何能讓他們去勞作?”董襲一陣疑問。漢末的戰事幾次形成現在南北的兩個極度,北方是地廣人稀,南麵則是人多地少。

董襲心中迷惑,心道縣衙本不敷裕,更兼還要佈施災黎,怕也是故意有力,卻見劉墉信心百倍,便不再問。因劉墉不會騎馬,屁股上的傷又是剛好,董襲便架了一輛車載著他向縣衙奔去。

虞翻、董襲聽後不由嗬嗬大笑,又問:“最後一策呢?”

本來,此時賦稅是以口賦、算賦等為主的人頭稅,並且普通按收成的三非常之一計稅。這類分派之法固然簡樸易行,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慢慢透暴露很多題目,比如這類體例冇有考慮地盤收成的題目,如果碰到收成好的年份,當局遵循比例的支出就會高點,但是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支出就會低很多,當局的支出很不穩定,這對當局來講是非常倒黴的。戶調製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分派體例,就是打消牢固的比例,當局把地盤租給屯田客耕作,而屯田客則按定額交納必然的收成作為稅收。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不管地盤的收成如何,交納當局的定額是穩定的,如許就包管了支出的穩定性。而屯田客呢,如果這年他的收成好,他本身獲得的也會很多,能夠大大進步種田的主動性。

隻見一起上災黎一茬接著一茬,董襲愁道:“現在曹操、呂布等連番交戰,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壽春袁術窮奢極欲,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攜家帶口南迴避亂者比比皆然,如富義如許的小城也湧入了大量的流民。縣衙雖在城中設了幾處粥棚,但是難公浩繁,杯水車薪,隻能勉強吊命罷了。如此下去,我擔憂隻要我們一走,流民便會暴動,富義也要墮入兵器之禍了啊。”

董襲一呆,站起家來對著虞翻深深一揖,道:“多請大人指導。”

“劉公子請詳加申明。”

“是如許。現在大量流民湧入縣城,食不充饑,倘若強行擯除,一來不仁,二來也輕易形成牴觸,更是傷害;倘使收留下來,縣裡的糧米卻也不敷,也極易激化外來流民與本地百姓間的衝突,長此以往必有禍亂產生。屯田之法就是將這些流民構造起來,集合安設處置出產,戰時為軍,閒時為民,既能讓公眾放心居住,又能處理軍糧供應,此謂一舉兩得。”

“大哥放心,此事本日一併處理。你從速點!”董襲道了聲好,長鞭甩出,抽在馬臀上。

“劉公子這個彆例好。富義的富戶很多,若能少繳兩成,定會主動提早上交,如此一來,銀錢不會有太大的題目。”虞翻也笑道。

“屯田策?請劉公仔細心說來。”

“縣長,但是為流民之事煩勞?”兩邊分賓主坐下後,劉墉也不客氣,便直接問道。

“大人過獎了。”劉墉謙善道。

還未等劉墉答話,虞翻笑道:“劉公子的屯田製雖好,但非得三五年後才見效果。彆的,北方雖戰事頻繁,但不管哪方得勝,均會揮師轉向廬江、荊州等地。富義陣勢平坦,易攻難守且隻要一城,如何守得住?再者,你等皆是當世才俊,怎能不乾出一番作為,何必居於一隅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