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弄月的民風,據汗青學家推斷,最後是當代宮廷文人鼓起,然後分散到官方的。早在魏晉樂府《半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述道:“抬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在唐朝,中秋弄月、玩月非常流行,[6]很多墨客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端成為牢固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錄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獲得了霓裳羽衣曲,官方纔開端流行過中秋節的風俗。
舊時,姑蘇人過中秋非常講究,齋月宮、燒鬥香、走玉輪、虎丘曲會、石湖串月、寶帶弄月等風俗活動有條不紊,蠻有“心向”。而現在,跟著餬口程度進步,文娛節目多樣化,過節的典禮感垂垂淡了,倒是時令吃食越來越牽記,更加精美了。
蟹的種類很多,因漫衍的地理位置分歧,有品級之分,一等是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溝蟹,六等海蟹。而姑蘇地區盛產的太湖、陽澄湖大閘蟹無疑最為上品。前人筆下的蟹之味“美如玉珧之柱,鮮如牡蠣之房,脆比西施之舌,肥勝右軍之脂”。吃蟹、喝酒、賞菊、賦詩,作為文人的風騷佳話是從魏晉就開端的。姑蘇的蟹為何稱為“大閘蟹”呢?包天笑的《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姑蘇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幸虧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建議的。以是這些賣蟹人,老是鄙人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SA”,(SA在吳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義)蟹以水蒸煮而食,謂“SA蟹”。金秋,因蟹而體味人間的生趣與津潤,因蟹而增加閒情逸緻的文明享用。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恰值三秋之半,碩果滿枝,郊野金黃,如東坡居士所歎“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江南時令果蔬與美食早已一波接一波“鮮落落”上市,到八月半這天的正桌上,可謂琳琅滿目,吃之還想吃,隻怪肚皮小,“吃頭勢”啊真叫足……
“老根柢”的齋月宮,即八月半拜月,露天桌幾上供奉鮮果與糕點,一家人邊弄月邊許願,吃吃聊聊,享用“風月無邊,庭草交翠”的嫡親之樂,“來得個”舒暢。這供品凡是要籌辦六種或十六種,豪侈點的大戶人家則多達三十六種。有蘇式月餅、桂花冰糕、石榴、水晶柚、水八仙(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薺、蓴菜、菱)、柿子、西瓜、蘋果、梨、芋艿、毛豆莢、栗子、花生、蘿蔔、葡萄、紅棗等等。
蓮藕:當墨客在感慨“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時,蓮藕上市了。蓮藕渾身是寶,根、葉、花皆可入藥,蓮子與藕節皆為美食。藕節分七孔和九孔。七孔藕又稱紅花藕,澱粉含量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合做湯。如“排骨燉藕片”,鮮香清熱,健脾開胃。又如“桂花糖藕”這道江南傳統小吃,以糯米添補蓮藕燜煮,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相融,入口濃烈,立即幸運感滿滿。九孔藕又稱白花藕,水分足,生吃脆嫩苦澀,也適合涼拌或清炒,炒時彆忘了滴幾滴香醋,酸酸甜甜地適口。
芡實:俗稱“雞頭米”,有南芡、北芡之分。姑蘇的南芡圓整粒大,質地粘糯,香氣濃烈,是寶貴的滋補食品。鄰近中秋,安步同裡老街,幾近家家門前在繁忙地開剝雞頭米,因為水村夫都曉得“不時不食,過期不候”,清甜緊實的滋味到了中秋就是達到雞頭米的黃金期,今秋的代價已飛漲到120元一斤,過了中秋則每況日下,顆粒老縮了。對食材一貫特彆講究的江南人,要嚐鮮就得趁早買鮮嫩粘糯的上品解饞。而那些步入老年期的雞頭米將被磨為粉,做成易儲存的景區特產芡實糕銷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