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石詠提了鋪蓋趕到造辦處。
石喻將哥哥的話一字一句都記下了,然後挺起胸脯說:“哥哥,石喻也是這個家裡的……頂天登時的男人漢,必然好生照顧母親和伯母!”
造辦處的人值夜的鬥室子,卻連個炭盆都冇有。
養心殿東配殿的小屋裡,既不燒炕,也冇有炭盆,就隻靠一隻茶爐子,上麵頓著銅銚子燒水,給這屋子稍許帶來些暖氣兒。
他那位頂頭下屬頓時暴露一副幸災樂禍的神采。
“大人務請謹慎,動靜彆太大!”小徐的師父提示石詠。
但是晚餐比造辦處的午餐還要更糟糕些,感受是將中午剩下的菜全都一鍋燴了,早晨再送出來。獨一的好處是比午餐時稍許帶點兒熱乎氣兒。
“公公深夜尋到造辦處,叨教有甚麼急事嗎?”石詠暖和地問。
他越睡越冷,乾脆起家,直接在空中上做了幾十個俯臥撐。做完以後,微微氣喘,滿身開端有了暖意。
隆宗門與乾清宮前都有侍衛值守,乃至另有一人是起初石詠見過的“三等蝦”,見是小寺人引石詠到此,驗過那名寺人的腰牌,揮了揮手,就讓他們出來了。
晚間石詠在侍衛處中間一間單人小屋裡值夜。他現在所謂的“值夜”,隻是夜間“長時候待機”罷了,無事時能夠歇息,一覺睡到天亮。
而麵前這座銅鎏金的雙麵自鳴鐘,線條繁複而流利,插屏式樣,白琺琅鐘麵,兩枚鍍金的指針;座鐘四周裝潢著鎏金葡萄枝蔓與葉片,而鐘座底部則有四隻雕工精彩的大象,以象為足,托住鐘體。
小徐師徒相互對望了一眼,小徐聲音裡帶著等候,謹慎翼翼地問石詠:“能……能修嗎?”
“冇想到,你這點兒年紀,竟然還真懂這自鳴鐘!”
現在石詠漸漸翻看著他的“條記”,一麵看一麵思考,更是盤算了主張,籌算將他在造辦處的各種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
小徐頓時大喜過望,彷彿終究鬆了口氣,臉上去了憂色,終究有了點兒笑模樣:“這位大人,請您幫幫手,必然在寅時之前把這隻自鳴鐘修好了。皇上平時看慣了這隻自鳴鐘,如果……”
在當代的時候,石詠與他的研討員同事們,偶然會一臉懵圈地盯著前人製作、補葺完成的文物器件,壓根兒設想不到前人到底是如何做的,才氣完成如許高難度的工藝。後代有那麼多當代手腕的幫助,尚且對前人的技藝歎爲觀止。石詠便想,這些技術如果就此失傳,未免過分可惜。
兩人一起來到乾清宮宮門外,小徐帶著石詠徑直向東,來到一處殿門跟前,彈指悄悄地敲了敲,內裡便有個聲音問:“人請到了嗎?”
石詠冇等小徐解釋,雙手一抱,已經將那隻座鐘舉了起來,捧在手裡,左看右看,待見到座鐘上發條的處所恰是在坐鐘底部,頓時一伸手,將整隻鐘頭上腳下,倒了過來。
說著這小寺人便回身,在前麵帶路,走出兩步,見石詠還未跟上來,頓時佝僂著背,帶著求懇的語氣衝石詠又喚了一聲:“大人……”就差跪倒在地相求了。
他又四下裡張望,問:“你家裡冇給你備個手爐腳爐甚麼的?”
當下他便尋了枝炭筆,聚精會神地將簿子上所記的內容又看了一遍,記下他各種不明白、需求再詰問的處所,趁便手繪些圖樣,做些註解,寫些大口語的彌補申明。垂垂地,石詠便將周遭的景象都忘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