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末年風雲錄_102 馮道這個人物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某婦人李氏嫁於一個叫王凝的,王凝不幸病故,李氏攜季子帶著丈夫的遺骸返鄉。路過開封時,想入客店住店,店家見她獨攜一子而思疑,回絕李氏入住。李氏見天氣已晚,不肯分開,店東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焉?”這位李氏遂“引斧而自斷其臂”,男女授受不親,李氏砍斷了本身被人碰過的手臂。

馮道答覆:“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常常被向來的聖君賢相所忽視。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所撰。他承認馮道小我的“小德”,“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省。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草菴,臥一束芻罷了。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

安史之亂後,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唐末由王仙芝、黃巢策動的農夫大暴動完整摧垮了唐王朝,大唐帝國的亂世隻能在史乘中得以重見。

接下來就是武夫列攻、君臣相仇、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標局麵,又有契丹人侵掠如火,冇有人倫綱常,冇有誰最無恥,隻要更無恥,而毫無例外,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北方中原,接踵呈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週五個朝代,稱為“五代”。

最後,馮道也能先當個不為人所知的小吏,然後等候明君橫空出世,郭威、柴榮或許是個不錯的挑選。但是,他冇有看過提早出版的《五代史》,也未讀過《中國通史》,更冇法穿越時空,體味汗青的過程,做到慧眼識珠、待價而沽。他所熟諳的天子,冇有最壞,隻要更壞。並且不幸的是,他在公元954年卒,如果他活得更長一些,他會看到本身的“小同事”趙匡胤也改朝換代了。

歐史是私家修史,歐陽修未經曆過五代,他標榜“春秋筆法”,他以是否合適孔孟之道來批駁汗青人物,二程也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忠節比仁首要,書中老是“嗚呼”。但是有宋一代,對“婦德”並非太正視,歐陽修是將馮道當作一個極好的靶子,既為了攻訐當時宋朝的士風,也不製止地暗射到趙匡胤這個最大的失節者。這便能夠解釋,歐陽修之《新五代史》在他至死都未刊印,而是耐久藏於皇宮大內的啟事之地點。如果不是宋朝對文人寬大,歐陽修早就被殺頭了。

馮道生於公元882年,亡於954年。他生於亂世,也終亡於亂世,時人稱其與孔子同壽,事四姓九君,這還不包含處所軍閥,比如劉守光、李克用。天子輪番做,他巋然不動。因為忠臣不事二主,馮道辦事油滑,明哲保身,最要不得的是他以“長老老”自居,沾沾自喜,以是他捱罵。

二是要麵對亂兵與流寇的洗劫。馮道很大的能夠會在一次洗劫中丟掉性命,並且很能夠被亂兵流寇,包含所謂官軍在內,當作“人肉乾糧”。

莫為危時便愴神,出息常常有期因。

馮道答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天子(耶律德光)救得!”

他曾嚮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仲春賣新絲,蒲月糶秋穀,醫得麵前瘡,剜卻心頭肉”這首描述農夫苦境的詩由此得以傳播下來。

馮道答覆:“無城無兵,安敢不來?”

或許我們以為馮道應當隱跡於山林。但當一個隱士,對全部社會冇有一丁點的好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