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悠了一會兒,共公子略有對勁道:“這裡境致如何?”
共君哈哈大笑:“自古豪傑,多出少年,該夢龍、共彪、巴篷他們上場了。”
書歸正傳。
吊腳樓的支撐柱立在絕壁之上,構成共灘極具特性的修建文明,先人無不平氣巴人(及厥後嗣)高操和大膽的修建技術,就像搞不懂他們如何把棺材放到數十丈高絕壁的岩洞裡一樣。
春沛道:“我家仆人深慕共君,經常念起,故特令公子代他前來麵晤。”聽到此話,夢龍再次上前施禮。
共君身邊一人,年約二十二三,身長八尺餘,漂亮帥氣,與鬱水公子巴蓬分歧,他穿的不是戎裝,而是一身玄色家常服飾,顯得隨和而持重,也可看出兩個部族之間的乾係要調和。夢龍在疆場上相見過,早認得是共公子共彪,剛纔正式見了麵,此時二人眼神上多有交換。
宮殿建成,依瞫氏故事,取名“大酉宮”,因多有桃樹,也稱“桃宮”。
共公子也恰是血氣方剛年紀,又喝了酒,聽夢龍口氣似不覺得然,心有不平,道:“前麵有個小去處,我陪兄走上一走。”
二人下了幾步粗石階,彆離上了兩隻小獨木舟兒。共公子舟在前帶路,舟夫劃槳,小舟緩緩下水前行,約莫半裡之水,是一個條暗河。
次日,陽光透出來,一行人上船,溯丹涪水上共灘。
早有共氏人到共灘渡口來驅逐。
簾子以後,是一個洞口,洞子不長,走到洞外,好似彆樣六合。此處有一條小溪溝,穿過圍牆根流進入了大酉宮。過一座小石橋,橋下賤水潺潺,水麵陡峭,溪麵上有幾隻獨木舟兒。
共公子令掀起簾子,對一侍從道:“譙虎,另有瞫丁兄,你們在此等待,不準任何人出去。若父親叫我,就說我陪瞫公子去校場論武去了。”
這一處風景,有東晉大墨客陶淵明先生《桃花源記》為證:“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又有明朝酉陽宣慰使冉天育詩作為證:
當年,瞫氏的虎安宮完工之時,子爵大部落共氏使者到草原送禮,回見共氏頭領,極口誇獎虎安宮不已,鼓動共君擴建府氐。
最遲距今1800餘年前,巴人的共灘渡口已經生長成一座城池,三國時,蜀漢置涪陵郡漢複縣,唐朝置洪杜縣,治所均在這裡。
霄際鬆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
進入大酉洞中,光芒敞亮,毛毛雨也停了,果是一山之隔,兩重六合。又劃了不遠,共公子請夢龍下舟,登上幾級台階。舟夫在此等侯。
共氏人安排若春沛一行在共灘歇息一晚。
共灘,又稱共湍,至明朝,因後山鳳凰嘴岩崩,山體崩塞江麵而成為一個險灘,改稱龔灘,也稱龔湍(龔、共實在相通)。
恰是夢龍盼望不得的事,道:“如此最好”。
若春沛一行則是司空見慣,呼呼大睡,樓內裡河水流淌的聲音,就像催眠曲。
次日起來,用過朝食,改走水路,並不急走,漸漸賞識沿途風景和共氏子部族的美食,三天後的上午纔到了大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