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這麼一說,王德儉、袁公瑜、侯善業等武後黨人也都紛繁擁戴,有過激的乃至以頭戧地,磕得頭破血流。
卻聽得李績緩緩上前,躬身說道:“微臣覺得,皇後殿下與諸位同僚所言不錯,陛下乃萬金之軀,實不宜出征高句麗,但是微臣亦深知陛下之意,以聖駕親臨北疆,鼓勵軍心士氣,全軍將士用力,自可一鼓作氣,攻陷高句麗,故此,微臣覺得,莫若采納一折中之體例,陛下委派一名皇子代替陛下出征高句麗,如此一來則鼓勵士氣之目標能達到,陛下亦不必受舟車勞累之苦。”
“愛卿言之有理,便是這麼定了。”高宗見李績給本身找了個最好的台階下,天然是滿口承諾,不過他隨即又問道:“但是朕又該派哪個前去北疆耶?李卿可有人選?”
隻見侯善業嗬嗬笑道:“劉相之前為沛王府長史,現在想體例為故主多謀些功績,下官亦瞭解,但是劉相卻不能是以而隨便歪曲周王啊,劉相豈不知,數年前,周王僅僅七歲,便做出一首詩,此詩章法謹慎,用語天然流利卻又工緻,寫景抒懷完美融會,意境渾成,堪為絕唱,如此詩作唯有大才者方能作出,如何被劉相稱作讀書未幾?”
而在大多數大臣的眼中,這一次被派往北疆代替天子出戰的,定然是沛王李賢無疑,畢竟李賢自幼就有賢德之名,再加上年紀比李顯大兩歲,相對也更合適一些。
“哦?不知是何詩作?竟然被爾如此推崇,秘聞倒是想方法教領教。”劉祥道早已見慣了這恭維拍馬者的嘴臉,以是天然是不大信賴,因而嘲笑著問道。
這並非是劉祥道討厭李顯,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以為李顯年紀有些小,不太合適,同時也曉得李賢和武後乾係不好,便想著讓李賢藉機掌控一部分兵權,以製約武後的野心。更兼劉祥道疇昔曾做過沛王府長史,與李賢乾係甚好,想著比及此事以後主動與李賢聯絡,結合太子共同製衡武後,或許能夠停止武後的野心,令高宗更加好過一些。
這時候卻見詳刑寺正侯善業嘲笑著說道:“如此說來,劉公是嫌周王年紀幼小、文采不好了?但是劉公莫非不知,周王年紀雖幼,倒是身高七尺,比沛王還高出半頭,不但技藝出眾,文采更是不凡,如何去不得北疆?”
實在這一次令李績為征討高句麗的總賣力人一事,實際上是高宗和武後相互讓步的成果,因為現在高宗與武後兩大陣營對壘,涇渭清楚,隻要李績嚴守中立,卻又能夠獲得高宗和武後分歧的信賴,資格聲望、才氣也儘皆足以勝任,也恰是因為這個啟事,在顛末端耐久的辯論以後,帝後兩邊各讓一步,終究同意以李績為征討高句麗的總賣力人。
高宗一句話方纔說完,便聽得之前勾心鬥角、涇渭清楚的帝後兩黨官員竟然異口同聲的高呼天子聖明,如果是不知情的還以為朝中仍然是高宗主政呢。
許敬宗乃是武後的親信,天然深知武後之意,搶先便帶頭反對道:“微臣覺得不成,沛王雖賢,但是脾氣過分剛烈,於交戰或許無礙,但是此次交戰高句麗,須當剿撫並用,以撫為主,以剿為用,周王脾氣和婉隨和,更加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