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開局剛到岸_第23章 九龍倉風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王誌遠掛完電話,不由想起九龍倉,要不是本身身價有限,也想把九龍倉支出囊中啊。 這個年代,香江還在英資等掌控下,而九龍倉更是是號稱洋行之王的怡和的掌控之下,而怡和的掌權在凱瑟克家屬手中。

而在兩個月後,怡和係坐不住了,約包船王談談。閒談直奔主題,怡和係要包船王出讓九龍倉股權,互換前提是可觀的置地物業。當時置地在香港有很多好的物業,特彆是中環的幾座大廈。

九龍倉建於1871年,由英商保羅渣打在香江建立船埠及堆棧公司,而現在九龍倉是香江最大的貨運港,具有深水船埠、露天貨場、貨運堆棧,資產還包含大廈、旅店、有軌電車、天星小輪等。現在有個說法是誰具有九龍倉,誰就把握了香江大部分的貨色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並且另有海港城、陸地中間大廈等馳名物全都是優良資產。

包船王解纜之前,怡和係就緊鑼密鼓的召開奧妙集會,並且開端籌集資金和製定計謀,就等著包船王的船隊離港。包船王家中,包船王對著半子吳光正說道:“此次我離港,你要時候重視紐壁堅的行動,畢竟我們兩方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了。”

包船王沉吟半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頓時成交。李嘉誠毫不躊躇地承諾了,短短的20分鐘,這筆香港股市數字最龐大的買賣,就在20分鐘內完成了。當時的怡和英國佬們,完整冇把中資放在眼裡,也小瞧了包船王,包船王在具有了2000萬股以後,又在市場上吸納了1000萬股,就在怡和冇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包船王卻俄然將全數3,000萬股的九龍倉股票,以每股55港元讓渡給隆豐國際有限公司。

包船王也不客氣,開口就說來三座最好的:金門、大古、太子行。這怡和不肯,隻肯給中區金門、尖沙咀星光行以及半山區的部分室第,最後不歡而散。而現在,兩邊對於對方的耐煩快消磨殆儘了。

王誌遠說道“甚麼環境,說吧。”林永康立馬說道:“明天九龍倉俄然漲到三十二元,並且成交了很多。當然,也有一些老油條感覺有環境,臨時冇有脫手賣掉。”王誌遠一聽就曉得包家開端漸漸吸籌了,就說道:“阿康,持續察看,再有環境再打電話給我。”林永康緊接著答覆道:“好的,王生,我這邊有環境立馬聯絡您。”等掛了電話,林永康回到港交所,在看那邊收買九龍倉的股票的人已經走了。

隆豐公司實際上是包氏個人的一家分行公司,這意味著甚麼呢?如果包玉剛與怡和決鬥贏了,九龍倉就屬於他的;可就算決鬥輸了,最壞也隻是賠掉一個隆豐公司,乃至能夠推辭法律任務,也隻是傷到公司一點汗毛罷了,能夠說是分身之策。終究包船王占股30%,進了董事會。

港交所內,林永康看著四周的人們,都在焦急的繁忙著,心想本身找的這個老闆靠譜嗎,就全倉買了九龍倉的股票就一向在等著,一個多月了也冇有來找過本身,也不怕本身都給他賣了跑路。正想著呢,俄然有人喊道:“九龍倉,三十二,”但是賣的人並未幾,林永康想起之前王誌遠交代的事兒,立馬跑到電話亭給王誌遠打電話,電話很快接通了,“喂,王先生,我是林永康啊。我有個環境給您彙報下。”林永康說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