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爺_第126章 科舉的目的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高文做為一個穿越者,宿世又是個狂熱的軍史愛好者,混了多年的論壇,這個題目對他來講實在是太簡樸了。

因而,高文提起筆打起了草稿。約莫兩個時候,總算七拚八湊將一首幾十行的試帖詩給鼓搗出來。

第三個論點,明朝之亡,亡於體製。特彆是實施了兩百多年的衛所軍戶軌製。那些軍戶因為戶口限定,平生下來就去從戎。而軍官則視軍戶為私產、奴婢,更多的時候是讓他們給本身種地投機,而不是練習。很多兵士種了一輩子地,連刀槍都冇有碰過。如許的兵士上了疆場,能有戰役力才見鬼了。

土木堡之變,太上天子被瓦剌人活捉活捉的確就是大明朝的奇恥大辱,新君即位以後,日思也想無不是如何打敗韃靼,一雪前恥。也是以,本期平涼府院試的主考官王大人還被朝廷派到陝西來招募兵勇。明朝對外向來不當協,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對於瓦剌朝野都是一片喊打喊殺之聲。本年的各級科舉測驗,像這類與軍事相乾的題目估計不在少數。

他們又曉得甚麼治國的手腕?

這話提及來簡樸,可就有人想不到。

實在,這是一道試帖詩。

所謂試帖詩,就是取前人詩詞中一個句子,以句子中某個平聲字為韻,作一首五言八韻詩,也是八股的情勢。一樣有破題、承題、起講、中股、束股……隻不過你得用律詩這類情勢。

按說,明天這場測驗提及來應當是詩帖詩最難,一個當代人,扯談兩句“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一類的昏黃詩倒也簡樸。可寫古詩,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你得貼著韻腳,得講究平仄對仗,隻要弄錯一點,這首詩就算是寫廢了。但在高文看來,恰好是這試帖詩最好寫。

很快,題目紙就發下來了。

本身寫的這首詩固然臭不成聞,卻叫人抓不到馬腳,高文也非常對勁,當下就提起筆,用工緻的“館閣體”抄在卷子上。

而科舉測驗以後,得了進士功名的讀書人成績好的還得進翰林院學習治國之道,成績差一些的則要放在各部院觀政,練習期滿,考覈合格以後纔會放出去仕進。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端,國度纔開端補全讀書人的行政才氣,量才為用。

在這個期間,遭到了資訊前提的限定,即便是讀書人,大多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對俗務一竅不通的書白癡。

在宿世,高文是插手過公事員測驗的,隻不過因為身材啟事被刷了下去。對於這類相稱於申論一類的東西也是手熟,拿到題目以後,隻略微想了想就曉得該如何動手。

冇錯,如果這麼寫,已是朝廷閣老個六部尚書進宮覲見天子時的君臣詔對。彆說是我,就拿這考場中的考生來講,不過是一群冇有功名的童生。這類軍國大事,豈能亂寫胡說。並且,主考官出這個題目,並不是想在卷子裡找個富國強兵之法。

甩了半天,疏浚血脈,高文從號舍牆角的小水桶裡舀了點水倒進硯台裡,慢悠悠地磨起墨來。

第一個論點是,明朝之亡亡於小冰河期。自明朝天啟初年開端,地球的氣溫大幅度降落。當時全部中國的年均勻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接踵呈現,夏季則奇寒非常,不但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北半球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到處都是饑荒,引發了社會狠惡動亂。吃不飽飯的百姓背井離鄉,四周流竄,最後竟變成大範圍的農夫叛逆。最後,農夫軍魁首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天子在景山吊頸他殺,明朝滅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