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這篇《裡仁》中所說,人如果冇有品德,既守不住貧困也守不住財產。不過,世人讀這篇文章,大多覺得孔子這話是讓人安貧樂道,不為物慾所動。
兼之常白天話本小說兒讀很多了,腦筋也讀得有些不太對勁。遵循後代的說法,就是已經被小說故事給洗了腦,小平話中,豪門出太子的故事不堪列舉,一個衙役貧民中俄然呈現一個驚才豔絕的人物也不是甚麼不成思議的事情。畢竟,寫詞話的人多是不得誌的落拓墨客。若真混得好,早就仕出來了,誰還寫這東西換一日三餐那麼得誌?
聽到俞興言這麼問,高文心中暗罵了一聲:好你個俞老頭,能不能說人話?你說這句話,不就是想讓我主動將話題扯到銀子上去,有話直說就是,何必搞得如何龐大。這前人說話的體例還真是讓人無言,太吃力了。
俞興言大奇:“敢問是哪兩個字?”
這一句出自《論語》裡仁篇,意義是冇有仁德的人不能悠長地處在貧苦中,也不能悠長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聰明的人則是曉得仁對本身無益纔去行仁的。
《論語》是儒家典範《四書》中的第一本,也是科舉開端的出題範圍。省、中心一級的測驗也就罷了,孺子試三場測驗第一場縣試,大多以書中句子做題目。大明朝有一千多個縣,每年縣試,隻怕有五六百個縣以《學而》和《裡仁為美》為題,讀書人若要插手科舉入仕作官,必須精研此書。
凡是一個學子讀書,發矇時,當以《百家姓》《千字文》始,接著就是《論語》了。
既然認定高文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才子,就不能直接談錢這類糞土物。不然如果一開口,被人家一口回絕,這事也就談不下去了。
俞興言感同身受,心中可惜。
那麼,用甚麼典故好呢?“文君當爐”還是“生財有大道?”
“以錢”高文正色道:“裡仁以錢為美。”
吃了幾瓣橘子,高文用棉巾擦了擦手,笑道:“和老先生說了這麼多話,小子真是相見恨晚,不曉得你本日過來尋我所為何事?”
高文笑了笑:“依我看來,大成至聖先師這句‘裡仁為美’中少了兩個字。”
貿易構和這類事情不能急,誰先開口先亮出本身的底牌,也少了迴旋餘地。
高文身為民狀不但不讓人輕視,反叫俞興言有點欣喜,也暗自為本身慧眼識珠而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