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李風雲的態度瞭然,他對劉知遠隻是對付,能夠說毫無忠心,但也不會等閒背叛大漢,因為貳心中雖無劉知遠,無大漢,卻有中原,李風雲並不想將中原完整打爛掉。
現在的李風雲,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夠傷人,也能傷己。如果劉知遠這個天子做得好,李風雲仍然是劉知遠部下的忠臣良將。如果劉知遠管理不好這個國度,說不定哪一天,李風雲就會帶著他的風雲衛,兵臨城下。
一樣,如果李從珂能安撫好邊關大臣,善待士卒,也不會逼得後晉高祖天子起兵,代替了後唐的鼎祚。
既然如此,還不如……
當初後唐閔帝李從厚若不是一心想要削藩,李從珂也一定會從鳳翔起兵,橫掃了洛陽,奪了他的皇位。
或許是,或許不是,郭威本身也說不清楚。
注1:劉承祐(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即後漢隱帝(948年―950年在位),沙陀族,後漢最後一名天子,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後之子。
總的來講,李風雲是擱在大漢脖子上的一把刀,是潛伏的威脅,最好能夠撤除。
“郭威帶著郭榮、趙匡胤、趙匡義,去追李風雲去了!他究竟是想做甚麼?”鄴城縣衙臨時行宮內,劉承祐(注1)忿忿隧道,“虧父皇還這般信賴他,他竟然去私交藩臣!”
郭威遊移了,他不甘心,如果是如許,他又何必半生兵馬,苦戰不休?莫非隻為了標榜青史,供入那還不存在的雲台、淩煙閣嗎?
至於李風雲所說的甚麼大同天下,郭威倒是並未如何放在心上。年青人,誰冇有一時的打動?再過幾年,隻怕回想起來,李風雲本身也會為明天所說的話感到好笑。
李風雲答道:“之前冇有,並不料味著今後也冇有。如果老是這麼轉著圈子,那跟鹹魚又有甚麼辨彆?”
“不,”李風雲點頭道,“如果陛下能將這世道管理得好,我再等些年又有何妨?畢竟我的目標,是讓天下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
李風雲笑了起來,答道:“固然從古至今,每朝每代,都說本身的江山都會千秋萬代,鼎祚不斷,但是,真正的千年王朝,又有誰瞥見過?能享百年鼎祚的,也才那麼些個。郭老哥,你以為大漢能逃出這宿命麼?”
“我該如何做?”望著李風雲遠去的背影,郭威心中躊躇不斷。
“父皇,你可不知,那些將軍把都城搞成甚麼樣了,特彆是阿誰郭威,假仁假義,拉攏民氣……”劉承祐試圖辯論。
劉知遠看了看劉承祐,曉得他也是一片美意,隻不過做事太急,不忍重責他,歎了口氣道:“為人君者,要有寬大之心。承佑,你可明白何為寬大之心?可不是對那些百姓,百姓,隻要能讓他們吃飽,活下去,也就夠了,莫非還能希冀他們為我劉家冒死?
“你的意義是,大漢的江山難以悠長?”郭威脅問道。
“開口!”劉知遠沉下臉來,“朕的天下,是靠他們打下來的,放縱一下他們又能如何?”
郭威不敢再想下去,倉猝掐斷了那方纔鑽出土的嫩芽。
真正為我劉家,我大漢著力的,可不是那些百姓,而是滿朝的文武大臣。為了幾個百姓,而冷了文武大臣之心,實屬不智。
郭威沉默了好久,他自大也讀過很多史乘,經史子集都有所觸及,可他看不透這宿命究竟因何而起。細想起來,他對劉知遠的虔誠,真的有他本身設想中的那麼深麼?俄然之間,一個動機從貳心中鑽了出來,如初春的嫩芽,難以按捺地茁壯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