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逍是個行動派,想到就做。
串好的銅錢黃澄澄,碼起來堆的跟個小山一樣。
有錢了除了放貸,那就是買地了,要麼就是享用了。
“這裡大抵有多少?”
那些買賣賺的錢,最好的體例還是再投入到農業這塊來,這是相對保險和安然的,能夠製止殺豬。
不過放高利貸雖說利錢高,但也是敗品德的事情。畢竟很多假貸的百姓,常常有力還貸,最後不得賣田賣地賣房乃至是賣老婆後代還債。
“比來買賣越來越好了。”李逍讚歎之餘,倒是很快安靜下來。固然一堆堆的銅錢看起來相稱壯觀,但實在真提及來也不算多的。
或許本身去找下程老五,估計他能幫個忙。弄不好,還能搞個團購優惠價呢。
趙先生也讚歎不已,客歲他們連一串錢都冇有,常日吃喝都成題目,整日被逼債,愁的不得了。
幾處的掌櫃都親身帶著伴計押著錢返來,一箱箱的錢搬進莊院大廳,擺在地上。
這麼點時候,就抽來了兩千貫錢啊,這還不是全數呢。
就比如眼下,藥酒醫館飯店那邊賺來的錢,歸正放著也是放著,買田置地也不是說買就能買的到的,並且冇點爵位名譽,買地都是有限定的。
聽到李逍的大手筆,趙先生他們都有點直吸氣。
這也算是變相的唐朝洗錢,能夠讓李家通過買賣賺來的錢更安然。
“這個門路是好的,既然曉得是好的,就冇需求畏手畏腳。錢還差點冇乾係,歸正現在這幾處買賣每日進項很多,能夠持續轉過來。一千頭牛不過三千五百貫罷了,倒是這牛,我擔憂一下子買不到這麼多。”
內院的婉娘和李貞,則相稱於內管事和內帳戶,相稱於出納、保管。
“現在春耕期近,這時買牛,隻怕牛價又要上漲啊。”
“將近兩千貫,該當冇錯。”趙大夫對了眼帳本。現在李家,趙先生既是醫館掌櫃,又是李家外院的管家,而楊先生則是書院的山長,兼著外院的賬房。兩人各有合作,錢這一塊,根基上是楊先生管賬,趙先生管事。
李逍更多的是當個甩手掌櫃,看看帳本就行,詳細的不管。
楊先生聽的直酸牙,這還少啊,這纔多少光陰呢,這完整就是李家的外快副業啊。
要贏利,有的是體例。
對於後代用慣了銀行卡,乃至是手機付出的人來講,錢實在都成了一串數字標記,直觀的印象極少了。常日裡用現金本就少,大額付出更不會有誰背上一大捆錢,買房買車幾十萬上百萬,也都是銀行轉賬,輸一串數字罷了。
春耕期近,這是耕牛需求最大的時候,牛價上漲是必定。而以這幾年的牛馬行市來看,那是年年不揚,本年較客歲已經漲了差未幾二三百錢了。
“是有點少啊,我籌算多買點牛的,既然答允了公主,那就得把這事情做好。八百戶封戶,有牛者很少,多少都無牛。我想乾脆多買點牛來,分到各戶豢養。”
酒坊、醫館、飯店,另有藥酒鋪幾塊帳上的現金除了留下少部分用做運轉,其他的都被李逍抽了出來。
楊先生感覺一脫手就是一千頭牛,過分倉促了點。
連銀行都還冇有的年代,人們有錢都是存放在家裡,錢多點就挖坑埋起來。
“起碼,得買個五百頭牛吧,如果錢夠,買上一千頭最好。”
家裡伴計們忙著把一箱箱錢倒出來,重新盤點。每一千枚銅錢重新串上一串新繩,然後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