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策_第二十八章 長遠之慮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我大喜道:“來,顧公,子揚、子魚,諸位請痛飲之!”

本來,一任太守的更替是很普通的事情,但許貢這一次卻分歧,許貢的太守之位並不是由朝廷聖旨任命的,而是由徐州牧陶謙直接指令的,吳郡地屬揚州,按理說論不到陶謙來發號施令,但當時黃巾大亂,朝廷被張角打得狼狽不堪,隻得依托處所豪強權勢來平亂,陶謙的丹揚兵作戰勇猛,恰是一大助力,對於陶謙的這類擅權行動,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華歆一陣大笑,道:“項羽再勇,也不過垓下一匹夫耳!”

“少衝,讓元歎分擔內政,恐有不當!”宴後,劉曄跟隨我到府中,諫道。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到,即便是參軍行伍,我也立下過軍功,但卻因為家奴的身份,遭到張英等人的輕視,在劉繇處也悠長得不到重用。

這第一批的五百個少年,固然一時髦不能派上用處,不過若傾力培養,那麼不消幾年,就將是一股不成忽視的重生力量。

我道:“子揚之言甚好,隻是何人可堪這祭酒主管之職?”

高岱對於我來講,固然是他使得我的童年遭受了這麼多的變故,但若不是他,我在幼年時也不成能遭到傑出的發矇,我們母子的餬口一開端就會象我這十餘年過的一樣,每天為了一口飽飯而苦苦掙紮。

以是,許貢見用軟的不可,便來硬的,當許貢引兵來攻打吳郡時,破城之際,本來的太守盛憲與岱叔有舊,且知其輕財貴義,遂來投奔,岱叔便將盛憲藏匿在老友許昭家中,並親身到徐州牧陶謙處求救。但陶謙卻遲遲冇有承諾救濟。

顧雍之言與我屯田養民,固土擴大的行動不謀而合,我在豫章屯田伊始,太史慈、華歆等皆覺得搶先強兵以退孫策,皆不附和,此時我聽得顧雍之見,頓感顧雍之遠識,作為蔡邕的親傳弟子,顧雍的才氣比之華歆來,或許更合適做一郡之守。

席間酒過三巡,華歆已微有醉態,長身而起,說道:“豫章地辟,今能迎駕諸位江淮名流,實乃曄之幸也,歆幼年時曾聽人言,欲起兵成事者,必先取幽、燕,聯絡秦、雍,固青、徐、豫、冀為要地,延攬豪傑,乘時而動,驅胡虜於北地,下江南而取吳楚,如此天下可得矣,諸君覺得如何?”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巾之亂之以是能具有摧毀漢王朝的力量,與餬口在社會中基層,不甘式微知名的百姓支撐是分不開的,插手黃巾叛逆的職員中除了最底層的佃農、奴婢外,另有出身貧寒的文人誌士。

想到此處,我遂倏然站起,舉杯大聲道:“有道是亂世男兒,須以身當劍,中原縱有虎狼,豈能阻我前行?方今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為之心,此高低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塵垢之間,為庸人之所陵陷,可勝怨乎!我叛逆兵,為天下除暴動。舊土群眾,死喪略儘,國中整天行,不見所識,使我淒愴傷懷。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我百年以後何恨哉!”

他們所要做的,隻要一件事。

劉曄想是曉得我的設法,又道:“以曄之見,南邊的廬陵雖定,但各部對我軍仍存有異心,若他日有風吹草動,必生變故,莫如效仿漢武帝太學方略,在豫章籌建一所書院,一部分學員從百越各部落宗帥首級後輩中遴選,一部分從屯民和流民中招募,如此假以光陰,可為豫章培養無數可用之材。”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