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52章 拜水都江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固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感化,但因江東陣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必然的流量,並充分闡揚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感化,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今後,又決定在岷江中構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因為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彷彿一條魚的頭部,以是被稱為“魚嘴”。

李希霍芬考查都江堰

飛沙堰采取竹籠裝卵石的體例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度水量的感化。當內江水位太高的時候,大水就經過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患;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遊渦,因為離心感化,泥砂乃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是以還能夠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四周的堆積。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穀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處所,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本來岷江上遊流經陣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俄然減慢,因此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堆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都江堰的旅遊景點有岷江魚嘴分水工程、二王廟、伏龍觀等。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查,以裡手的目光,盛讚都江堰灌溉體例之完美天下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柬》中設專章先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先容給天下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獎飾“都江堰灌溉體例之完美,天下各地無與倫比”。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受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查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錄了李冰建立都江堰的功勞。先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記念。

岷江是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遊,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遊,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係及浩繁野生河網一起構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流,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遊有黑水河、雜穀腦河;中遊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流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首要水源來自山勢險要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位,雨量首要集合在雨季,以是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魚嘴的建成將上遊奔騰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因為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如許枯水季候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包管了成都平原的出產餬口用水;而當大水到臨,因為水位較高,因而大部分江水從江麵較寬的外江排走,這類主動分派表裡江水量的設想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在李冰的構造帶領下,人們降服重重困難,顛末八年的儘力,終究建成了這一汗青工程——都江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